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矿区复田论文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40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6页
        1.1.1 研究意义第12-16页
        1.1.2 课题支撑第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32页
        1.2.1 复垦土地的农业利用功能研究第16-20页
        1.2.2 复垦土地的生态服务性功能研究第20-23页
        1.2.3 复垦土地的景观性功能研究第23-27页
        1.2.4 复垦土地的美学功能研究第27-29页
        1.2.5 研究进展评述第29-32页
    1.3 研究区概况第32-35页
        1.3.1 地理位置第32页
        1.3.2 自然条件第32-34页
        1.3.3 社会经济状况第34-35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5-40页
        1.4.1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4.2 研究方法第36-38页
        1.4.3 技术路线第38-40页
2 概念辨析与基础理论第40-54页
    2.1 概念辨析第40-42页
    2.2 基本理念、理论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42-50页
        2.2.1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第42页
        2.2.2 循环经济理论第42页
        2.2.3 近自然相关理论第42-44页
        2.2.4 恢复生态学理论第44-45页
        2.2.5 流域地貌理论第45页
        2.2.6 景观美学理论第45-46页
        2.2.7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阶段论第46-48页
        2.2.8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理念第48-50页
    2.3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与脱贫致富、精准扶贫关系第50-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4页
3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地貌、水系统及土壤生态改造和优化第54-72页
    3.1 矿区表层地球系统的地貌、水系统及土壤变化过程第54-57页
        3.1.1 基本认识第54页
        3.1.2 变化过程第54-57页
    3.2 重塑地貌及水系的生态改造与优化第57-64页
        3.2.1 生态改造与优化措施分析第57-59页
        3.2.2 基于功能提升的水系布局及人工湖的建设第59-62页
        3.2.3 基于Geo Fluv TM师法自然技术手段的生态改造与优化第62-64页
    3.3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重构土壤生态改造和优化第64-67页
        3.3.1 矿区土壤的退化第64页
        3.3.2 基于功能提升的矿山工程扰动土人工再造的方法第64-67页
    3.4 基于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矿山企业控制标准第67-69页
        3.4.1 地貌重塑质量控制标准第68页
        3.4.2 土壤重构质量控制标准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2页
4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生物资源改造与优化第72-86页
    4.1 矿区表层地球系统植被变化的过程第72-75页
        4.1.1 基本认识第72-74页
        4.1.2 变化过程第74-75页
    4.2 生物资源改造与优化第75-82页
        4.2.1 植被资源功能提升分区第75-80页
        4.2.2 以前期人工支持与诱导的重建植被物种分类第80-81页
        4.2.3 以后期自然侵入的野生植物物种分类第81-82页
    4.3 动物、昆虫类资源的功能更提升第82-83页
        4.3.1 自然培育第82-83页
        4.3.2 人工引种与生态养殖第83页
    4.4 基于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矿山企业控制标准第83-85页
        4.4.1 植被重建质量控制标准第83-84页
        4.4.2 景观重现质量控制标准第84页
        4.4.3 生态多样性重组质量控制标准第84-85页
    4.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5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旅游资源开发第86-118页
    5.1 基本认识第86-91页
        5.1.1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第86页
        5.1.2 旅游资源开发的依据第86-88页
        5.1.3 旅游发展战略分析第88-91页
    5.2 社会经济条件与矿区新生旅游资源分析第91-98页
        5.2.1 社会经济条件第91-95页
        5.2.2 矿区旅游资源类型现状调查与分类第95-97页
        5.2.3 人工生态型与人文生态型旅游资源第97页
        5.2.4 矿区旅游资源整体评价第97-98页
    5.3 矿区旅游资源市场与客源结构分析第98-108页
        5.3.1 总体发展态势第98-102页
        5.3.2 旅游专项市场发展趋势第102-104页
        5.3.3 客源结构分析第104-107页
        5.3.4 客源市场定位及旅游收入预测第107-108页
    5.4 矿区发展旅游的SWOT分析第108-110页
        5.4.1 优势与劣势第108-109页
        5.4.2 机遇与挑战第109-110页
    5.5 矿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第110-116页
        5.5.1 转变思路第110页
        5.5.2 转变措施第110-116页
    5.6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6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文化设计第118-136页
    6.1 矿区所在区域的人文背景分析第118-121页
        6.1.1 史前文明第118页
        6.1.2 边塞军事文化第118-119页
        6.1.3 人文古迹众多第119页
        6.1.4 名人辈出第119-120页
        6.1.5 文化大熔炉第120页
        6.1.6 和谐文化第120-121页
    6.2 文化设计的功能分区与总体结构第121-122页
        6.2.1 核心理念第121页
        6.2.2 总体结构第121-122页
    6.3 文化设计的功能区规划第122-134页
        6.3.1 复垦纪念公园第122-125页
        6.3.2 民俗文化博览园第125-127页
        6.3.3 地质公园第127-128页
        6.3.4 工业旅游博览区第128-130页
        6.3.5 田园综合体第130-134页
    6.4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7 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科研教育科普功能第136-146页
    7.1 复垦土地科研科普的现状、特点和意义第136-140页
        7.1.1 现状第136-138页
        7.1.2 特点第138页
        7.1.3 意义第138-140页
    7.2 平朔矿区复垦土地的科学教学科普功能提升第140-144页
        7.2.1 基地功能定位第140-141页
        7.2.2 需要解决的教科问题第141页
        7.2.3 解决教科问题的方法第141-142页
        7.2.4 解决教科问题的特点第142页
        7.2.5 推广应用效果第142-143页
        7.2.6 复垦土地科普功能的提升路径第143-144页
        7.2.7 讨论第144页
    7.3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46-150页
    8.1 主要结论第146-147页
    8.2 主要创新第147-148页
    8.3 研究展望第148-150页
致谢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8页
附录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岩体裂隙压缩扩展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问题研究--基于感知价值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