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酚类物质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1页 |
1.2 苯酚的性质、用途及污染特征 | 第11-12页 |
1.3 含酚工业废水的治理现状 | 第12-15页 |
1.3.1 物理处理法 | 第12-13页 |
1.3.2 化学处理法 | 第13-14页 |
1.3.3 生物处理法 | 第14-15页 |
1.4 降酚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1 降酚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 | 第15页 |
1.4.2 降酚微生物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4.3 微生物降解苯酚的途径 | 第16页 |
1.5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及其在降酚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5.1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5.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降酚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6 苯酚降解菌在MFC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7 研究目的、内容 | 第20-21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降酚微生物分子检测技术优化 | 第22-33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2.1.2 引物设计 | 第22页 |
2.1.3 总DNA提取及效果检测 | 第22-23页 |
2.1.4 目的片段扩增 | 第23页 |
2.1.5 目的片段回收 | 第23-24页 |
2.1.6 目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 | 第24页 |
2.1.7 阳性克隆菌的挑选与分析 | 第24页 |
2.1.8 序列分析 | 第24页 |
2.1.9 最优引物对分析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2.2.1 目的片段扩增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2.2.2 转化试验与阳性克隆子筛选 | 第25-27页 |
2.2.3 序列分析 | 第27-29页 |
2.2.4 优势引物的进化树建立 | 第29-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含酚工业废水中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33-39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33页 |
3.1.2 c | 第33页 |
3.1.3 16S rDNA V4-V5区PCR扩增 | 第33-34页 |
3.1.4 高通量测序 | 第34页 |
3.1.5 测序结构优化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1.6 群落结构分析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3.2.1 优化序列统计 | 第34-35页 |
3.2.2 多样性指数(Alpha-diversity) | 第35-36页 |
3.2.3 群落结构分析及季节对其影响 | 第36-38页 |
3.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高效苯酚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降解特性研究 | 第39-47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4.1.1 样品采集 | 第39页 |
4.1.2 培养基 | 第39-40页 |
4.1.3 降酚菌的富集 | 第40页 |
4.1.4 降酚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40页 |
4.1.5 高效苯酚降解菌的筛选 | 第40页 |
4.1.6 苯酚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4.1.7 COD的测定 | 第40-41页 |
4.1.8 高效菌株降解特性研究 | 第41页 |
4.1.9 菌株pd-D在MFC中的应用研究 | 第41-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2.1 降酚菌的富集、分离及纯化 | 第42页 |
4.2.2 菌株的筛选 | 第42-43页 |
4.2.3 降酚标准曲线绘制 | 第43页 |
4.2.4 菌株pd-D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43-45页 |
4.2.5 菌株pd-D在MFC中的应用研究 | 第45-46页 |
4.3 讨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高效苯酚降解菌pd-D的鉴定 | 第47-53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5.1.1 菌种来源 | 第47页 |
5.1.2 试验所用培养基 | 第47页 |
5.1.3 生理生化法鉴定菌株 | 第47-48页 |
5.1.4 菌株16S rDNA鉴定 | 第48-4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5.2.1 降酚菌pd-D的生理生化法鉴定 | 第49-50页 |
5.2.2 菌株的16S rRNA鉴定 | 第50-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创新点 | 第53-54页 |
6.3 建议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