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1 虫媒病病原检测方法进展 | 第9-14页 |
| 1.1 西尼罗热 | 第9-10页 |
| 1.2 水泡性口炎 | 第10页 |
| 1.3 裂谷热 | 第10页 |
| 1.4 非洲猪瘟 | 第10-11页 |
| 1.5 莱姆病 | 第11页 |
| 1.6 Q热 | 第11-12页 |
| 1.7 蓝舌病 | 第12页 |
| 1.8 施马伦贝格病 | 第12-13页 |
| 1.9 鹿流行性出血热 | 第13页 |
| 1.10 埃博拉出血热 | 第13-14页 |
| 2 液相芯片的介绍及应用 | 第14-20页 |
| 2.1 液相芯片原理 | 第14-15页 |
| 2.2 液相芯片的特点 | 第15-17页 |
| 2.3 液相芯片的应用 | 第17-20页 |
| 前言 | 第20-2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 1.1 病毒及临床样品 | 第21页 |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1页 |
| 1.3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2-2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3-34页 |
| 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第23页 |
| 2.2 引物和探针的稀释 | 第23-25页 |
| 2.3 虫媒病原DNA/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 2.4 单重PCR的扩增 | 第26-27页 |
| 2.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纯化及回收 | 第27-28页 |
| 2.6 阳性质粒的构建 | 第28-29页 |
| 2.7 探针与微球的偶联 | 第29-30页 |
| 2.8 探针与微球的偶联效率 | 第30-31页 |
| 2.9 杂交检测 | 第31-32页 |
| 2.10 不对称PCR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32页 |
| 2.11 悬液芯片体系杂交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 2.12 单重液相芯片和十重液相芯片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33页 |
| 2.13 悬液芯片检测体系的验证特异性实验 | 第33页 |
| 2.14 灵敏度实验 | 第33页 |
| 2.15 重复性实验 | 第33页 |
| 2.16 对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33-34页 |
| 3 结果 | 第34-50页 |
| 3.1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评价 | 第34页 |
| 3.2 单重PCR扩增检测结果 | 第34-37页 |
| 3.3 特异性PCR产物的质粒制备及鉴定 | 第37页 |
| 3.4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7-38页 |
| 3.5 十种探针分别与十种微球偶联效率的验证 | 第38-42页 |
| 3.6 不对称PCR扩增反应F/R比例的优化 | 第42页 |
| 3.7 液相检测PCR产物模板量的优化 | 第42-43页 |
| 3.8 杂交反应中温度的优化 | 第43-44页 |
| 3.9 杂交反应中时间的优化 | 第44-45页 |
| 3.10 十重虫媒液相芯片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45页 |
| 3.11 单重虫媒病原液相芯片检测 | 第45-46页 |
| 3.12 多重虫媒病原液相芯片检测 | 第46页 |
| 3.13 特异性试验 | 第46-47页 |
| 3.14 灵敏度实验 | 第47-49页 |
| 3.15 重复性实验 | 第49页 |
| 3.16 对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49-50页 |
| 4 讨论 | 第50-54页 |
| 4.1 引物与探针的分析是液相芯片的关键因素 | 第50-51页 |
| 4.2 核酸探针与微球有效偶联是液相杂交的基础 | 第51-52页 |
| 4.3 液相芯片杂交体系的优化 | 第52-53页 |
| 4.4 液相芯片检测结果的判定原则及标准的讨论 | 第53页 |
| 4.5 液相芯片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探讨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Abstract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