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1 前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概述 | 第15-16页 |
·多孔炭材料的分类 | 第15页 |
·多孔炭碳源的分类 | 第15-16页 |
·多孔炭的分类 | 第16页 |
·多孔炭中形成中孔的方法 | 第16-24页 |
·催化活化法 | 第16-17页 |
·共混聚合物炭化法 | 第17-19页 |
·有机凝胶炭化法 | 第19页 |
·模板法 | 第19-24页 |
·无机模板剂法 | 第20-21页 |
·有机模板剂法 | 第21-22页 |
·中孔分子筛模板剂法 | 第22-24页 |
·偏氯乙烯共聚物基多孔炭的制备 | 第24-28页 |
·偏氯乙烯聚合物的合成 | 第28-36页 |
·悬浮聚合 | 第29-31页 |
·聚合工艺 | 第29页 |
·聚合机理和动力学 | 第29-30页 |
·颗粒结构 | 第30-31页 |
·乳液聚合 | 第31-33页 |
·聚合工艺 | 第31页 |
·聚合机理和动力学 | 第31-32页 |
·胶乳稳定性和乳胶粒径及其分布 | 第32-33页 |
·原位聚合制备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 第33-36页 |
·原位聚合制备聚合物/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 | 第33-35页 |
·原位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SiO_2纳米复合材料 | 第35-36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6-37页 |
3 偏氯乙烯共聚物/纳米水滑石复合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49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主要原料、规格及来源 | 第37-38页 |
·VDC-MA共聚物/纳米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8-39页 |
·表征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纳米水滑石的结构 | 第40-42页 |
·VDC共聚物/水滑石复合树脂颗粒特性及复合材料形态 | 第42-45页 |
·树脂粒径 | 第42-43页 |
·树脂和复合材料形貌 | 第43-45页 |
·水滑石和VDC共聚物/水滑石复合树脂的组成结构 | 第45-46页 |
·VDC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 | 第46-47页 |
·VDC共聚树脂和共聚物/水滑石复合树脂的热稳定性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4 偏氯乙烯共聚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基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49-61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主要原料、规格及来源 | 第49页 |
·VDC共聚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基多孔炭的制备 | 第49页 |
·表征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多孔炭的表面形貌 | 第50-51页 |
·多孔炭的微晶结构 | 第51页 |
·多孔炭的孔隙结构分析 | 第51-59页 |
·炭化温度对多孔炭结构的影响 | 第53-55页 |
·水滑石含量对多孔炭结构的影响 | 第55-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5 偏氯乙烯共聚物/纳米SiO_2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61-71页 |
·引言 | 第61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主要原料、规格及来源 | 第61-62页 |
·原位半连续乳液聚合制备复合粒子 | 第62-63页 |
·表征 | 第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纳米SiO_2水分散液的表征 | 第63-64页 |
·聚合工艺的选择 | 第64-65页 |
·VDC共聚物粒子及复合粒子形貌 | 第65-6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7-68页 |
·VDC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71页 |
6 偏氯乙烯共聚物/纳米SiO_2复合粒子基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71-81页 |
·引言 | 第71页 |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主要原料、规格及来源 | 第71页 |
·VDC共聚物/纳米SiO_2复合粒子制备中孔炭 | 第71页 |
·表征 | 第71-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多孔炭的孔隙结构分析 | 第72-76页 |
·多孔炭的形貌分析 | 第76-79页 |
·多孔炭的微晶结构分析 | 第79页 |
·中孔形成机理分析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作者简历 | 第89页 |
奖励与荣誉情况 | 第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