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绪论 | 第16-36页 |
第一章 太行太行 | 第36-65页 |
1.1 太行山区历史地理和风土物貌 | 第36-39页 |
1.2 中共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 第39-41页 |
1.3 中共太行区行政组织沿革 | 第41-49页 |
1.4 中共太行区人口和土地 | 第49-55页 |
1.5 中共太行区社会生态 | 第55-65页 |
第二章 根据地的婚姻立法及其政策变迁 | 第65-81页 |
2.1 婚姻法规的颁行、修正及其变革的依据 | 第65-69页 |
2.2 各级政府颁布的婚姻法律和法规 | 第69-77页 |
2.2.1 边区政府颁布的婚姻法律 | 第69-72页 |
2.2.2 各行署、专区政府关于婚姻问题的请示、意见和指示 | 第72-76页 |
2.2.3 基层政权关于婚姻问题的意见、指示 | 第76-77页 |
2.3 有关婚姻法规对女性权益的保障及其要旨 | 第77-78页 |
2.4 婚姻法规执行过程中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 第78-79页 |
2.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三章 根据地婚姻法规的司法实践 | 第81-117页 |
3.1 婚姻缔结、解除与登记 | 第81-85页 |
3.2 对非法婚姻关系的惩治 | 第85-98页 |
3.3 离婚诉讼与审理 | 第98-104页 |
3.3.1 一级一审机关:县政府 | 第99-100页 |
3.3.2 二级二审机关:专员公署 | 第100-101页 |
3.3.3 三级三审机关:高等法院 | 第101-104页 |
3.4 婚姻法律的实施效果 | 第104-107页 |
3.5 婚姻冲突的调解系统 | 第107-115页 |
3.5.1 “妇救会”调解 | 第108-112页 |
3.5.2 基层干部调解 | 第112-113页 |
3.5.3 一个非常成功的调解案例 | 第113-115页 |
3.6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根据地革命政策下的女性婚姻实践 | 第117-160页 |
4.1 抗战前太行妇女的日常生活 | 第118-123页 |
4.1.1 礼俗与衣着 | 第118-120页 |
4.1.2 择偶渠道与婚姻订定 | 第120-122页 |
4.1.3 迷信与禁忌 | 第122-123页 |
4.2 根据地农村女性婚姻形态及家庭待遇 | 第123-138页 |
4.2.1 新婚姻风尚产生 | 第125-128页 |
4.2.2 早婚、买卖婚姻赓续 | 第128-133页 |
4.2.3 家庭伦理 | 第133-136页 |
4.2.4 寡妇再醮 | 第136-138页 |
4.3 破败还是重生:根据地女性婚姻关系的解除 | 第138-158页 |
4.3.1 离婚案件处理的总体状况 | 第139-150页 |
4.3.2 妇女离婚的缘由 | 第150-156页 |
4.3.3 离婚中的偏向及社会舆论 | 第156-158页 |
4.4 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五章 根据地社会变革中的非婚性爱关系 | 第160-194页 |
5.1 放恣的罂粟:性之乱 | 第160-173页 |
5.1.1 无力结婚和对婚姻不满导致的性乱 | 第163-169页 |
5.1.2 “贞洁观念”与“生命诉求”的博弈:迫于生计的破鞋 | 第169-170页 |
5.1.3 “性福”拷问“幸福”:两性围绕性权力的斗争 | 第170-171页 |
5.1.4 乱伦 | 第171-173页 |
5.2 红与黑:军属的“性乱” | 第173-174页 |
5.3 火热的革命激情与难耐的生理冲动:干部的通奸问题 | 第174-176页 |
5.4 鹤顶红:性乱之殇 | 第176-180页 |
5.4.1 污浊的社会风气 | 第176-177页 |
5.4.2 决绝的“女杀人犯” | 第177-179页 |
5.4.3 自戕与殒命 | 第179-180页 |
5.5 罪与罚:对性乱的教育与惩处 | 第180-191页 |
5.6 小结 | 第191-194页 |
第六章 根据地战时状态下的特殊婚姻:军婚 | 第194-222页 |
6.1 太行子弟参加抗战和解放战争略述 | 第194-195页 |
6.2 军人家庭的婚姻冲突与离婚 | 第195-205页 |
6.2.1 各级政府和群众的拥军优属 | 第196-203页 |
6.2.2 军人家庭的婚姻冲突 | 第203-205页 |
6.3 军婚保护制度 | 第205-210页 |
6.4 军婚保护制度的实践困境 | 第210-218页 |
6.5 中共对“军嫂”形象的建构 | 第218-221页 |
6.6 小结 | 第221-222页 |
第七章 鼎立与销蚀:根据地女性社会地位与婚姻生活重构中的二重性 | 第222-269页 |
7.1 女性社会地位和社会生活的重塑 | 第222-239页 |
7.1.1 逐渐成长起来的妇女干部 | 第226-229页 |
7.1.2 女劳动英雄和女纺织英雄 | 第229-236页 |
7.1.3 女“二流子”的改造 | 第236-238页 |
7.1.4 对妇女健康状况的重视 | 第238-239页 |
7.2 女性婚姻观念的改造 | 第239-241页 |
7.2.1 婚姻自主权 | 第239-240页 |
7.2.2 婚姻的成就 | 第240-241页 |
7.3 传统习俗对新婚姻观的消解 | 第241-257页 |
7.3.1 普通民众中的虐待行为 | 第241-249页 |
7.3.2 村干部打老婆 | 第249-251页 |
7.3.3 村干部包办婚姻 | 第251-254页 |
7.3.4 村干部滥权 | 第254-257页 |
7.4 “地主婆”的婚姻 | 第257-259页 |
7.5 离婚案中的男性农民 | 第259-262页 |
7.6 离婚成为一种革命选择:党员、干部的婚姻问题 | 第262-266页 |
7.7 小结 | 第266-269页 |
结语 | 第269-2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75-298页 |
图表索引 | 第298-3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01-302页 |
致谢 | 第302-30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304-307页 |
附录 | 第307-3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