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莓组培快繁体系与试管苗褐化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背景意义 | 第9-11页 |
·红树莓国内和国际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红树莓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前景 | 第10-11页 |
·我国红树莓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11页 |
·国外红树莓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红树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外植体选择 | 第12页 |
·初代诱导培养基的选择 | 第12-13页 |
·继代增值培养 | 第13页 |
·生根培养 | 第13页 |
·炼苗移栽 | 第13-14页 |
·植物组织培养褐化问题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 | 第14页 |
·影响褐化因素的研究 | 第14-16页 |
·红树莓抑制褐化的研究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红树莓组培快繁体系建立 | 第19-31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19-20页 |
·试验材料的处理 | 第19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19页 |
·试验条件 | 第19-20页 |
·试验实施方案与评价指标 | 第20-23页 |
·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 | 第20页 |
·红树莓芽诱导培养研究 | 第20-21页 |
·红树莓继代增殖培养研究 | 第21-22页 |
·红树莓试管苗生根培养研究 | 第22-23页 |
·红树莓试管苗驯化移栽 | 第23页 |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 | 第23-25页 |
·红树莓芽诱导培养研究 | 第25页 |
·红树莓继代增殖培养研究 | 第25-27页 |
·红树莓试管苗生根培养研究 | 第27-28页 |
·红树莓试管苗驯化移栽 | 第28页 |
·试验小结 | 第28-31页 |
·红树莓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 | 第28-29页 |
·红树莓芽诱导培养 | 第29页 |
·红树莓继代增殖培养研究 | 第29页 |
·红树莓试管苗生根培养研究 | 第29页 |
·红树莓试管苗驯化移栽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红树莓试管苗褐化控制技术研究 | 第31-43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1-34页 |
·红树莓试管苗芽诱导阶段褐化控制技术研究 | 第31-32页 |
·红树莓试管苗继代增殖阶段褐化控制技术研究 | 第32-34页 |
·红树莓试管苗生根诱导阶段褐化控制技术研究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褐化现象描述 | 第34-35页 |
·试验结果 | 第35-41页 |
·红树莓试管苗芽诱导阶段褐化控制技术研究 | 第35-36页 |
·红树莓试管苗继代增殖阶段褐化控制技术研究 | 第36-41页 |
·活性炭对红树莓试管苗生根诱导褐化的影响 | 第41页 |
·试验小结 | 第41-43页 |
·红树莓试管苗芽诱导阶段褐化控制技术研究结果 | 第41-42页 |
·红树莓试管苗继代增殖阶段褐化控制技术研究结果 | 第42页 |
·活性炭对红树莓试管苗生根诱导褐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3-47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红树莓组培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 | 第43-44页 |
·红树莓试管苗褐化控制技术研究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红树莓组织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 | 第45页 |
·红树莓试管苗褐化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