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相关概念以及基础理论阐释 | 第13-23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1.后发民主国家的界定 | 第13页 |
2.民主、民主化的涵义 | 第13-15页 |
3.可持续性民主的理论内涵 | 第15-17页 |
(二)本研究相关理论根据 | 第17-23页 |
1.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 第17-18页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3.科学发展观 | 第19-20页 |
4.政治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5.稳定民主理论 | 第21-23页 |
二、后发民主国家的民主发展:非持续性民主的表现及原因 | 第23-30页 |
(一)后发国家民主法的状况以及模式 | 第23-24页 |
(二)后发民主国家民主发展非持续性的具体表现 | 第24-26页 |
1.民主转型的过程存在着持续冲突与动荡 | 第24页 |
2.转型后民主体制难以巩固,政权极不稳定 | 第24-25页 |
3.民主化回潮现象频繁,民主化进程时有中断 | 第25页 |
4.民众民主信仰缺乏,民主游戏规则得不到尊重 | 第25-26页 |
(三)后发民主国家民主发展非持续性的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1.生态原因:“移植型民主”的生成方式使西式民主水土不服,难以为继 | 第26页 |
2.经济因素:经济落后,民主因缺乏较充分经济基础的支撑而塌陷 | 第26-27页 |
3.政治制度原因:现代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不健全,民主缺乏制度保障难以持续 | 第27页 |
4.社会结构因素:中产阶层未充分发育及不稳定性,社会贫富二元对冲严重,民主因此中断 | 第27-28页 |
5.文化原因:良好政治文化缺失是影响民主巩固和可持续发展 | 第28-29页 |
6.民主化方式原因:“激进式民主化已造成后民主的休克 | 第29-30页 |
三、中国走可持续民主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 第30-35页 |
(一)我国发展可持续性民主的必要性 | 第30-32页 |
1.走可持续民主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政治社会长治久安 | 第30页 |
2.走可持续民主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长 | 第30-31页 |
3.走可持续民主符合我们民主发展的总目标 | 第31页 |
4.走可持续民主是总结我国以往民主政治发展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 第31-32页 |
(二)中国走可持续民主所面临的挑战 | 第32-35页 |
1.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 | 第32-33页 |
2.个别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带来的不利社会影响 | 第33页 |
3.东突恐怖势力等民族分裂势力的恶劣社会影响 | 第33-34页 |
4.网络增大民主化的不确定性 | 第34-35页 |
四、当代中国走可持续性民主道路的路径探索 | 第35-42页 |
(一)前提:坚持正确的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民主政治发展观 | 第35-37页 |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 | 第35页 |
2.发展民主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内生型”民主发展的之路 | 第35-36页 |
3.民主需要稳步渐进可持续开展 | 第36页 |
4.处理好民主、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 第36-37页 |
(二)当代中国走可持续性民主道路的具体路径 | 第37-42页 |
1.保持经济健康增长,奠定民主良好物质基础 | 第37-38页 |
2.完善国家的政治制度,为可持续民主创造良好制度基础 | 第38-39页 |
3.提高公民社会文化道德素质,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优良文化环境。 | 第39-40页 |
4.建立和谐公民社会,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 第40-41页 |
5.保持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为民主提供良好国际环境。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