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8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29页 |
| ·连翘概述 | 第19-20页 |
| ·连翘化学成分 | 第19页 |
| ·连翘资源分布 | 第19-20页 |
| ·连翘对“上焦”系统疾病的治疗 | 第20-22页 |
| ·“上焦”呼吸系统疾病的症候 | 第20-21页 |
| ·连翘“清热解毒”实例讨论 | 第21-22页 |
| ·连翘的抗炎活性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连翘粗提物的抗炎作用 | 第22-23页 |
| ·连翘酯苷A的抗炎作用 | 第23-24页 |
| ·细胞炎症模型与炎症信号通路 | 第24-26页 |
|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 第24-25页 |
| ·呼吸道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及机制 | 第25-26页 |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6-27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技术流程图及主要创新点 | 第27-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技术流程图 | 第2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不同产地青翘提取物清除DPPH·作用的比较 | 第29-37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29-30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0页 |
| ·不同产地FSE清除DPPH·作用 | 第30-33页 |
| ·FSE样品制备 | 第30-31页 |
| ·溶液配制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 ·主化学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量效关联性分析 | 第33-36页 |
| ·不同产地青翘主化学成分含量 | 第33-35页 |
| ·双变量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不同产地FSE对BEAS-2B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37-47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37-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8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BEAS-2B细胞损伤模型建立 | 第38-41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炎物制备 | 第38页 |
| ·BEAS-2B细胞的培养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 ·FSE对BEAS-2B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1-44页 |
| ·FS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过滤液导致BEAS-2B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1-42页 |
| ·FSE对灭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导致BEAS-2B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2-43页 |
| ·Hierarchical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 ·主化学成分与抗细胞损伤能力的量效关联性分析 | 第44-45页 |
| ·不同产地青翘主化学成分含量 | 第44页 |
| ·双变量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青翘提取物对BEAS-2B细胞的抗炎机制研究 | 第47-73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48-51页 |
|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49-50页 |
| ·药材 | 第50页 |
| ·细胞 | 第50页 |
| ·FSE样品制备 | 第50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 ·绘制BEAS-2B细胞生长曲线 | 第51页 |
| ·药物对BEAS-2B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51页 |
| ·FSE对LPS诱导BEAS-2B细胞分泌炎性因子NO、ROS、SOD、IL-6的影响 | 第51-52页 |
| ·FSE对LPS诱导BEAS-2B细胞分泌IL-6、IL-8、TNF-α的mRNA表达的影响 | 第52-54页 |
| ·FSE对LPS诱导BEAS-2B细胞炎症信号通路NF-κB活化的影响 | 第54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54页 |
| ·实验结果 | 第54-71页 |
| ·绘制BEAS-2B细胞生长曲线 | 第54-55页 |
| ·药物对BEAS-2B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55-60页 |
| ·FSE对LPS诱导BEAS-2B细胞分泌炎性因子NO、ROS、SOD、IL-6的影响 | 第60-66页 |
| ·FSE对LPS诱导BEAS-2B细胞分泌IL-6、IL-8、TNF-α的mRNA表达的影响 | 第66-70页 |
| ·FSE对LPS诱导BEAS-2B细胞炎症信号通路NF-κB活化的影响 | 第70-71页 |
| ·讨论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 ·总结 | 第73-74页 |
| ·创新点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个人简介 | 第82-8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承诺书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