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研究--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休闲时代 | 第10页 |
·城市更新 | 第10-11页 |
·大旅游 | 第11页 |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休闲、游憩与旅游 | 第14-15页 |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 第15页 |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公共游憩空间 | 第15-16页 |
·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城市游憩的研究 | 第16-17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 | 第17-18页 |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城市游憩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空间认知理论 | 第20页 |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解构与重构 | 第22-40页 |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解构 | 第22-27页 |
·相关研究对象解构 | 第22-24页 |
·都市旅游发展理论解构 | 第24-25页 |
·旅游空间规划实践解构 | 第25-27页 |
·重构空间认知核心要素——斑块 | 第27-35页 |
·斑块内涵 | 第27-30页 |
·斑块内部构成 | 第30-33页 |
·斑块类型划分 | 第33-35页 |
·重构空间认知模式——斑块-廊道-基质 | 第35-40页 |
·空间认知模式框架 | 第35-37页 |
·空间模式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上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形态研究 | 第40-76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 第40-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数据选取 | 第40-42页 |
·上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概况分析 | 第42-49页 |
·上海旅游休闲活动需求分析 | 第42-44页 |
·空间单元发展概况分析 | 第44-49页 |
·斑块-廊道-基质选划研究 | 第49-58页 |
·空间单元集聚与斑块选划 | 第49-53页 |
·主干道路缓冲分析与廊道选划 | 第53-55页 |
·各区县收入与基质分析 | 第55-58页 |
·斑块-廊道相关权重与等级确定 | 第58-71页 |
·层次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斑块评价权重与等级确定 | 第59-65页 |
·廊道评价权重与等级确定 | 第65-71页 |
·供给汇与需求源的时空距离分析 | 第71-76页 |
·上海常住人口的斑块供给均衡性分析 | 第71-72页 |
·上海外来旅游者出发节点与斑块时空距离分析 | 第72-76页 |
第五章 上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优化 | 第76-87页 |
·上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模式构建 | 第76-81页 |
·斑块-廊道空间模式概述 | 第76-79页 |
·斑块-廊道的4种典型组合 | 第79-80页 |
·斑块-廊道供需分析与推进路径 | 第80-81页 |
·上海旅游休闲属地化管理与斑块类型 | 第81-83页 |
·开放式景区管理模式分析 | 第81-82页 |
·以旅游属地化管理推进斑块发展 | 第82-83页 |
·上海智慧旅游休闲信息服务与空间模式融合发展 | 第83-87页 |
·融合发展概述 | 第83-84页 |
·旅游休闲网站建设与斑块统筹管理 | 第84-85页 |
·旅游休闲咨询中心布局建议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结论及不足 | 第87页 |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A 斑块、廊道相关权重专家打分表 | 第91-95页 |
附录B 斑块等级各指标数值统计结果 | 第95-96页 |
附录C 廊道等级各指标数值统计结果 | 第96-98页 |
附录D 斑块所属区县、类型、等级及集聚的空间单元 | 第98-101页 |
附录E 廊道类型、等级及连接各等级斑块名录 | 第101-106页 |
附录F 斑块总值及各要素层分值 | 第106-108页 |
附录G 廊道总值及各要素层分值 | 第108-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