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引言 | 第8页 |
| ·飑线的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 ·飑线的组织形式及生命史演变特征 | 第8-9页 |
| ·飑线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 第9-10页 |
| ·飑线的触发维持机制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ARPS模式介绍 | 第13-24页 |
| ·ARPS主模式基本方程组 | 第14-17页 |
| ·坐标系统 | 第14页 |
| ·控制方程 | 第14-17页 |
|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案 | 第17-20页 |
| ·模式格点 | 第17-18页 |
| ·控制方程的数值积分 | 第18-20页 |
| ·ARPS模式物理方案 | 第20-22页 |
| ·云微物理过程 | 第20-21页 |
| ·积云参数化方案 | 第21页 |
| ·辐射物理过程 | 第21页 |
| ·表面层过程 | 第21-22页 |
| ·次网格尺度湍流参数化方案 | 第22页 |
| ·ARPS模式结构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飑线组织化过程对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的响应—理想试验分析 | 第24-36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飑线触发及发展过程的数值试验 | 第25-28页 |
|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 ·飑线触发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 ·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的变化对飑线强度的影响 | 第28-31页 |
| ·飑线强度对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的响应 | 第29-30页 |
| ·飑线强度对环境垂直风切变的响应分析 | 第30-31页 |
| ·低层水汽的变化对飑线强度的影响 | 第31-33页 |
| ·飑线强度对低层水汽的响应 | 第31-32页 |
| ·飑线强度对低层水汽的响应分析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2009年6月14日飑线实况分析 | 第36-40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环流背景分析 | 第36-37页 |
| ·高低空环流形势 | 第36-37页 |
| ·地面温度场、风场分析 | 第37页 |
| ·物理量诊断分析 | 第37-39页 |
| ·水汽条件分析 | 第37-38页 |
| ·不稳定条件分析 | 第38-39页 |
| ·抬升条件分析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2009年6月14日飑线数值模拟分析 | 第40-46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数值试验方案设计 | 第40-42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0-41页 |
| ·雷达回波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1页 |
| ·降水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 ·地面中尺度特征 | 第42-43页 |
| ·物理量演变特征 | 第43页 |
| ·飑线强度变化机理分析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46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46-48页 |
| 附图 | 第48-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