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中的涉道作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界定与分类 | 第16-25页 |
(一)“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界定 | 第16-20页 |
1.涉道作品的内涵与外延 | 第16-17页 |
2.“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篇目 | 第17-20页 |
(二)“三言”中涉道作品的分类 | 第20-25页 |
1.得道成仙型作品 | 第20-22页 |
2.道教法术型作品 | 第22-23页 |
3.道教伦理型作品 | 第23-24页 |
4.其他涉道作品 | 第24-25页 |
二 “三言”中涉道作品的道教意蕴 | 第25-42页 |
(一)尊道而贵德的修行方式 | 第25-30页 |
1.道法自然、柔弱不争 | 第25-26页 |
2.立德践行,忠孝为本 | 第26-28页 |
3.积善逢善,积恶逢恶 | 第28-30页 |
(二)神道显灵的普遍信仰 | 第30-34页 |
1.神道设教的监察体系 | 第30-32页 |
2.济世救人的修道行径 | 第32-34页 |
(三)道教神仙信仰的世俗性实用性 | 第34-42页 |
1.神仙形象及仙境的世俗化 | 第34-37页 |
2.神仙信仰的实用性 | 第37-42页 |
三 “三言”中涉道作品出现的原因 | 第42-56页 |
(一)社会成因 | 第42-46页 |
1.明朝道教的发展状况 | 第42-44页 |
2.市民文学的兴盛 | 第44-46页 |
(二)思想成因 | 第46-52页 |
1.对“生”、“死”问题的执著探索 | 第46-49页 |
2.人生如“梦”的领悟 | 第49-52页 |
(三)编者冯梦龙的宗教情怀 | 第52-56页 |
四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