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2 民族关系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 ·民族关系及其内容 | 第16-18页 |
| ·民族关系 | 第16页 |
| ·新世纪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 | 第16-17页 |
| ·民族关系的性质 | 第17页 |
| ·民族关系的特点 | 第17-18页 |
| ·和谐民族关系对社会的作用 | 第18-20页 |
| ·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 | 第18页 |
| ·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统一 | 第18-19页 |
| ·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的发展 | 第19-20页 |
| ·新中国成立后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演变 | 第20-22页 |
|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伊犁维汉民族关系 | 第20-21页 |
| ·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伊犁维汉民族关系 | 第21页 |
| ·新世纪之后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现状 | 第21-22页 |
| 3 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现状 | 第22-37页 |
| ·伊犁的民族状况 | 第22-25页 |
| ·伊犁地理历史概况 | 第22-24页 |
| ·人口状况和民族分布特点 | 第24-25页 |
| ·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 | 第25-37页 |
| ·伊犁维汉民族关系取得的成绩 | 第27-31页 |
| ·伊犁维汉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变化 | 第34-37页 |
| 4 新世纪以来影响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因素 | 第37-47页 |
| ·经济因素 | 第38-41页 |
| ·发展差距问题 | 第39-40页 |
| ·开发资源带来的冲突 | 第40-41页 |
| ·政治因素 | 第41-44页 |
| ·民族宣传政策工作不够完善 | 第41-42页 |
| ·民族工作不到位 | 第42-43页 |
| ·小部分群众缺少对“三股势力”本质的认识 | 第43-44页 |
| ·文化因素 | 第44-45页 |
| ·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全面 | 第44页 |
| ·风俗习惯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人才因素 | 第45-47页 |
| ·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薄弱 | 第46页 |
| ·缺乏高素质民族人才 | 第46-47页 |
| 5 促进和改善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途径 | 第47-54页 |
| ·努力加快经济发展 | 第47-48页 |
| ·大力发展经济,缩小维汉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 | 第47-48页 |
|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快速发展 | 第48页 |
|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并加强宣传 | 第48-50页 |
| ·进一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 | 第48-49页 |
| ·采取措施形成相互尊重风俗习惯的局面 | 第49页 |
|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宣传教育 | 第49-50页 |
|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 第50-52页 |
| ·掌握维汉民族文化差异,营造宽容的文化环境 | 第51-52页 |
| ·积极推进民族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 第52页 |
| ·创新人才发展规划 | 第52-54页 |
| ·大力培育民族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第53页 |
| ·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59页 |
| 附件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