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处理技术概述 | 第11-14页 |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2页 |
·重金属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 第12-13页 |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废弃茶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茶叶的认识 | 第14-15页 |
·废弃茶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研究 | 第17-18页 |
·大型蚤及重金属离子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大型蚤概述 | 第18页 |
·废水中重金属毒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1-29页 |
·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废弃茶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实验流程 | 第21-22页 |
·重金属离子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22页 |
·废弃茶叶的制备及相关性质 | 第22-23页 |
·废弃茶叶的制备 | 第22页 |
·废弃茶叶的元素组成 | 第22-23页 |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第23页 |
·大型蚤的来源及培养繁殖 | 第23-24页 |
·大型蚤的来源 | 第23-24页 |
·大型蚤的培养 | 第24页 |
·斜生栅藻的培养 | 第24页 |
·大型蚤的敏感性检查 | 第24页 |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24-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设备 | 第25-26页 |
·检测方法 | 第26页 |
·Cr~(6+)浓度的测定 | 第26页 |
·Cu~(2+)、Zn~(2+)、Pb~(2+)浓度的测定 | 第26页 |
·废弃茶叶的表征方法 | 第26-29页 |
·表面Zeta 电位分析 | 第26-2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7-29页 |
第3章 废弃茶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29-53页 |
·废弃茶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9-37页 |
·pH 对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29-31页 |
·吸附时间对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1-32页 |
·初始浓度对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2-33页 |
·茶叶投加量对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3-34页 |
·茶叶粒径对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4-35页 |
·温度对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5-36页 |
·共存离子对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6-37页 |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37-41页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1-44页 |
·废弃茶叶的表面表征分析 | 第44-51页 |
·废弃茶叶表面Zeta 电位分析 | 第44-45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5-48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重金属离子在废弃茶叶表面的竞争吸附研究 | 第53-64页 |
·双组份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 | 第53-57页 |
·Cr~(6+)分别与Pb~(2+)、Cu~(2+)、Zn~(~(2+))的竞争吸附 | 第53页 |
·Pb~(2+)和Cu~(2+)的竞争吸附 | 第53-54页 |
·Pb~(2+)和Zn~(2+)的竞争吸附 | 第54-56页 |
·Cu~(2+)和Zn~(2+)的竞争吸附 | 第56-57页 |
·三组份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 | 第57-58页 |
·初始浓度对竞争吸附的影响 | 第58-60页 |
·Pb~(2+)和Cu~(2+)共存时 | 第58-59页 |
·Pb~(2+)和Zn~(2+)共存时 | 第59页 |
·Cu~(2+)和Zn~(2+)共存时 | 第59-60页 |
·废弃茶叶对实际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研究 | 第60-62页 |
·原水水质情况 | 第60-61页 |
·实际废水处理效果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毒性评价 | 第64-71页 |
·试验方法概述 | 第64-65页 |
·Cr~(6+)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65-66页 |
·Cu~(2+)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66-67页 |
·Zn~(2+)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67-68页 |
·Pb~(2+)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