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9-4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生态环境 | 第29-30页 |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 第30-31页 |
·协调发展 | 第31页 |
·理论基础 | 第31-4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4页 |
·环境经济价值理论 | 第34-35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35-38页 |
·协同发展理论 | 第38-39页 |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 第42-61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要素结构及特征 | 第42-44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要素结构 | 第42-43页 |
·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特征 | 第43-44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和特征 | 第44-47页 |
·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 第44-45页 |
·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 第45-46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阶段性特征 | 第46-47页 |
·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的本质 | 第47-52页 |
·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核心: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 第48-49页 |
·生态环境-经济的公平和效率的兼容权衡 | 第49-52页 |
·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逻辑 | 第52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52-57页 |
·市场调节动力 | 第52-54页 |
·政府调控动力 | 第54-56页 |
·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动力 | 第56-57页 |
·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的效应分析 | 第57-59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关系 | 第57页 |
·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因素分析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一个现实的描述 | 第61-89页 |
·西部经济增长中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 | 第61-63页 |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 第63-71页 |
·基于生态环境指标的区域差异比较 | 第63-66页 |
·基于经济增长指标的区域差异比较 | 第66-71页 |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模式 | 第71-79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9页 |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模式 | 第79页 |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绩效评价 | 第79-87页 |
·西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80-82页 |
·西部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 第82-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 | 第89-111页 |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模型 | 第89-99页 |
·相关文献回顾 | 第89-90页 |
·概念和理论假设 | 第90-91页 |
·模型和数据来源 | 第91-94页 |
·变量选取 | 第94页 |
·计量检验和结果分析 | 第94-9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7-99页 |
·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对协调发展程度的测算 | 第99-109页 |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9-101页 |
·数据来源和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第101-102页 |
·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 第102-104页 |
·综合评价值的结果分析 | 第104-105页 |
·协调发展程度的分析 | 第105-109页 |
·结论 | 第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111-134页 |
·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111-122页 |
·相关文献回顾述评 | 第111-113页 |
·理论假设、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 第113-115页 |
·模型识别检验和估计结果分析 | 第115-117页 |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117-122页 |
·西部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分解和效应分析 | 第122-132页 |
·分解模型设定及LMDI分解分析方法 | 第122-125页 |
·环境污染排放分解结果及分析 | 第125-127页 |
·基于OLS的环境污染多因素计量经济分析 | 第127-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七章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 第134-149页 |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机制 | 第134-139页 |
·综合决策机制 | 第134-135页 |
·损益补偿和协商机制 | 第135-136页 |
·产业置换机制 | 第136-137页 |
·环保融资机制 | 第137-138页 |
·公众参与机制 | 第138-139页 |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 第139-147页 |
·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 | 第139-141页 |
·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 | 第141-143页 |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强化 | 第143-144页 |
·环境金融财税政策的优化 | 第144-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3页 |
·结论 | 第149-151页 |
·创新与展望 | 第151-153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51-152页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