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2-1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一、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一) 产学研合作的界定 | 第15页 |
(二)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 第15-16页 |
(三) 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一) 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和外延理论 | 第18-19页 |
(二) 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理论 | 第19-20页 |
(三)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理论 | 第20-21页 |
三、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 第22-32页 |
一、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 第22-26页 |
(一) 基础性成果情况 | 第23页 |
(二) 应用性成果情况 | 第23-24页 |
(三) 试验发展性成果情况 | 第24-26页 |
二、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 第26-29页 |
(一) 企业经费投入情况 | 第27-28页 |
(二) 高校经费投入情况 | 第28页 |
(三) 科研机构经费投入情况 | 第28-29页 |
三、科研人员队伍情况 | 第29-30页 |
四、技术市场成交额情况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一、实证研究 | 第32-35页 |
(一) KMO和球形检验 | 第32-33页 |
(二) 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 第33-34页 |
(三) 旋转成分矩阵 | 第34-35页 |
二、存在问题的描述 | 第35-37页 |
(一) 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不足 | 第35页 |
(二)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律不完善 | 第35-36页 |
(三)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成熟 | 第36-37页 |
(四) 科技成果产出供需矛盾 | 第37页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一) 国家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 第37页 |
(二) 政策法律制定前期缺乏系统的调研 | 第37-38页 |
(三) 政府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 | 第38页 |
(四) 产学研合作方的观念不同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 第39-45页 |
一、加强财政金融支持 | 第39-40页 |
(一)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 第39页 |
(二) 搭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39-40页 |
(三) 设立专项资助基金 | 第40页 |
二、建立良好的政策法律制度体系 | 第40-42页 |
(一)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 第40-41页 |
(二)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1页 |
(三)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第41-42页 |
三、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 第42-43页 |
(一) 强化科技中介人员的素质 | 第42页 |
(二) 完善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 | 第42-43页 |
(三) 加强政府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 | 第43页 |
四、强化产学研各方信息的有效沟通 | 第43-45页 |
(一)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 第43-44页 |
(二) 加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 第44-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