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4页 |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转移支付 | 第9页 |
·地级市 | 第9-10页 |
·高层政府和一线政府 | 第10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实行转移支付的原因 | 第12-13页 |
·转移支付的制度问题 | 第13页 |
·与财政支出行为的相关性 | 第13-15页 |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5页 |
·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新制度主义下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15-16页 |
·财政联邦主义 | 第16-18页 |
·“理性人”假设 | 第18-19页 |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内容简介与论文结构 | 第19-22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2-24页 |
·创新 | 第22页 |
·局限性说明 | 第22-24页 |
第2章 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24-34页 |
·规则设计 | 第24-32页 |
·资金分配规则 | 第25-28页 |
·执行监督规则 | 第28-30页 |
·决定权主体 | 第30-32页 |
·国际比较 | 第32-34页 |
·美国 | 第32页 |
·英国 | 第32-33页 |
·日本 | 第33-34页 |
第3章 我国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 | 第34-65页 |
·制度根源 | 第35-39页 |
·政治权威 | 第35-38页 |
·宏观经济管理 | 第38-39页 |
·控制代理人 | 第39页 |
·制度结果 | 第39-55页 |
·收支严重错配 | 第39-45页 |
·无财力自治权 | 第45-46页 |
·政治激励失衡 | 第46-47页 |
·利益层次分化 | 第47页 |
·转移支付结构 | 第47-51页 |
·结论:“非合作关系”下的双重利己主义 | 第51-53页 |
·国际比较 | 第53-55页 |
·配套制度供给不足 | 第55-65页 |
·产生问题 | 第55-60页 |
·制度空间 | 第60-62页 |
·外在约束 | 第62-65页 |
第4章 转移支付制度下的市级政府与“省直管县” | 第65-86页 |
·市级政府转移支付实施现状 | 第65-66页 |
·市级政府在转移支付实施中问题突出 | 第66-73页 |
·特殊的地位与职能 | 第67-72页 |
·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72-73页 |
·“省直管县”的政策讨论 | 第73-77页 |
·政策梳理 | 第73-75页 |
·对市级政府的影响 | 第75-77页 |
·实证研究:上级转移支付收入与市级政府支出的相关性 | 第77-83页 |
·样本选择及数据采集 | 第77-78页 |
·分析方法与实证结果 | 第78-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未来趋势:地级市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加深 | 第83-86页 |
·土地财政 | 第83-84页 |
·政府性债务 | 第84页 |
·城镇化 | 第84-86页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86-90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政策建议 | 第87-90页 |
·重新思考政治控制的方法 | 第87-88页 |
·重新思考代理人控制的问题 | 第88页 |
·加强对市级政府合理的财政支持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附录 A 地级市(部分)2011、2012 年财政转移支付数据 | 第98-102页 |
附录 B 实证方法说明 | 第102-104页 |
个人简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