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丹参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资料来源 | 第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10-11页 |
|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资料处理 | 第11页 |
| ·资料分析 | 第11-12页 |
| 2 研究结果 | 第12-44页 |
| ·丹参在各历史时期的运用情况 | 第12-18页 |
| ·含丹参方剂在各时期的分布情况 | 第18页 |
| ·丹参运用的历史沿革及功效归纳 | 第18-28页 |
| ·丹参运用的历史沿革 | 第20-25页 |
| ·秦汉时期 | 第20页 |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0-21页 |
| ·隋唐时期 | 第21-22页 |
| ·宋金元时期 | 第22-23页 |
| ·明清时期 | 第23-24页 |
| ·近现代 | 第24-25页 |
| ·性味总结 | 第25页 |
| ·功效归纳 | 第25-28页 |
| ·止痛 | 第25-26页 |
| ·调经止带 | 第26-27页 |
| ·止痒消痈 | 第27页 |
| ·养血除烦安神 | 第27-28页 |
| ·安胎 | 第28页 |
| ·丹参功效发挥的影响因素 | 第28-44页 |
| ·配伍 | 第29-37页 |
| ·与丹参配伍的组方药类 | 第29-30页 |
| ·常与丹参配伍的药物 | 第30-35页 |
| ·丹参的常用配伍结构 | 第35-37页 |
| ·药物用量 | 第37-39页 |
| ·炮制方法 | 第39-41页 |
| ·服药时间 | 第41-42页 |
| ·剂型 | 第42-43页 |
| ·用法 | 第43-44页 |
| 3 讨论 | 第44-58页 |
| ·配伍对丹参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 第44-52页 |
| ·止痛 | 第44-48页 |
| ·活血止痛 | 第44-47页 |
| 丹参 三七 | 第44-45页 |
| 丹参 丹皮 | 第45-46页 |
| 丹参 檀香 | 第46页 |
| 丹参 独活 | 第46-47页 |
| ·和胃止痛 | 第47-48页 |
| 丹参 延胡索 | 第47页 |
| 丹参 茯苓 | 第47-48页 |
| ·调经止带 | 第48页 |
| 丹参 益母草 | 第48页 |
| 丹参 当归 | 第48页 |
| ·止痒消痈 | 第48-50页 |
| 丹参 连翘 | 第49页 |
| 丹参 乌蛇 | 第49-50页 |
| ·养血除烦安神 | 第50-51页 |
| 丹参 石菖蒲 | 第50页 |
| 丹参 麦冬 | 第50-51页 |
| ·安胎 | 第51-52页 |
| 丹参 阿胶 | 第51页 |
| 丹参 当归 | 第51-52页 |
| ·剂量对丹参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剂型对丹参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 第53页 |
| ·炮制对丹参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服用方法对丹参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 第54-55页 |
| ·丹参的品种产地刍议 | 第55-56页 |
| ·丹参品种考证 | 第55-56页 |
| ·丹参产地考证 | 第56页 |
| ·毒性考证 | 第56页 |
| ·配伍禁忌 | 第56-58页 |
| 4 结语 | 第58-59页 |
| 5 问题与展望 | 第59-62页 |
| ·问题 | 第59-60页 |
| ·配伍结构功效的界定 | 第59页 |
| ·研究方剂文献的方法有待改进 | 第59-60页 |
| ·丹参与藜芦配伍禁忌的研究 | 第60页 |
| ·药后调护的研究 | 第60页 |
| ·展望 | 第60-62页 |
| ·重视文献的研究 | 第60-61页 |
| ·科学对待丹参的安胎问题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综述 | 第67-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