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 ·微球概述 | 第12-15页 |
| ·微球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 ·微球化的目的 | 第12-14页 |
| ·微球与微囊的区别 | 第14-15页 |
| ·微球的类型 | 第15-16页 |
| ·靶向给药微球 | 第15-16页 |
| ·磁性微球 | 第15页 |
| ·静脉注射给药微球 | 第15-16页 |
| ·非靶向微球 | 第16页 |
| ·鼻腔给药微球 | 第16页 |
| ·注射给药微球 | 第16页 |
| ·微球制备方法的概述 | 第16-21页 |
| ·物理机械法 | 第17-18页 |
| ·物理化学法 | 第18-20页 |
| ·化学法 | 第20-21页 |
| ·壳聚糖的简介 | 第21-23页 |
|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 第21-22页 |
| ·壳聚糖的应用 | 第22页 |
| ·壳聚糖的交联原理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恩诺沙星微球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 | 第24-48页 |
| ·模型药的筛选 | 第25-27页 |
| ·恩诺沙星与盐酸恩诺沙星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及稳定性比较 | 第25页 |
| ·恩诺沙星与盐酸恩诺沙星在酸溶液中的溶解性及稳定性比较 | 第25-26页 |
| ·恩诺沙星与盐酸恩诺沙星在碱溶液中的溶解性及稳定性比较 | 第26页 |
| ·恩诺沙星与盐酸恩诺沙星在醋酸溶液中的溶解性及稳定性比较 | 第26-27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27-28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27-28页 |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8页 |
| ·恩诺沙星紫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8-32页 |
| ·药物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8-29页 |
| ·波长重复性检测 | 第29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9-31页 |
| ·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31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31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31-32页 |
| ·恩诺沙星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 | 第32-37页 |
| ·流动相条件的确定 | 第32-33页 |
|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33-34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6页 |
| ·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36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36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36-37页 |
| ·含量测定方法 | 第37-46页 |
| ·载药微球含量测定的难点 | 第37-38页 |
| ·常见的微球含量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水浴溶剂提取法 | 第40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40-43页 |
| ·溶剂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水浴温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水浴时间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3-45页 |
| ·正交设计 | 第43-45页 |
| ·最佳工艺条件验证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本章总结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的处方工艺研究 | 第48-6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48-49页 |
| ·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49页 |
| ·处方工艺的筛选 | 第49-57页 |
| ·药材比的考察 | 第49-50页 |
| ·壳聚糖浓度的考察 | 第50-51页 |
| ·油水相比的考察 | 第51-52页 |
| ·交联剂的考察 | 第52-54页 |
| ·搅拌速度的考察 | 第54-55页 |
| ·乳化时间的考察 | 第55页 |
| ·交联时间的考察 | 第55-56页 |
| ·交联温度的考察 | 第56-57页 |
|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微球制备工艺 | 第57-63页 |
| ·星点设计因素、水平及指标 | 第57页 |
| ·实验安排及结果 | 第57-59页 |
| ·数据处理及模型拟合 | 第59页 |
| ·效应面优化及最优值选择 | 第59-63页 |
| ·最佳条件的验证 | 第63页 |
| ·最优工艺处方制得载药微球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度 | 第63-65页 |
| ·微球形态学研究 | 第63-64页 |
| ·体外释放度 | 第64-65页 |
| ·本章总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高速剪切乳化法酶催化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处方及工艺研究 | 第66-89页 |
| ·实验设计思路 | 第66-67页 |
| ·本实验方案的优点 | 第66页 |
| ·谷氨酰胺转胺酶简介及催化交联原理 | 第66-6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67-68页 |
| ·主要仪器 | 第67-68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68页 |
| ·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68页 |
| ·处方和工艺的考察筛选 | 第68-75页 |
| ·交联时PH值对微球的影响 | 第69-70页 |
| ·交联温度的考察 | 第70-72页 |
| ·交联时间的考察 | 第72-73页 |
| ·酶用量的考察 | 第73-74页 |
| ·乳化转速的考察 | 第74页 |
| ·乳化时间的考察 | 第74-75页 |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 | 第75-82页 |
| ·星点设计因素、水平及指标 | 第75-76页 |
| ·实验安排及结果 | 第76-78页 |
| ·数据处理及模型拟合 | 第78-79页 |
| ·效应面优化及最优值选择 | 第79-82页 |
| ·最佳条件的验证 | 第82页 |
| ·最优工艺处方制得载药微球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度 | 第82-84页 |
| ·微球形态学研究 | 第82-83页 |
| ·体外释放度 | 第83-84页 |
| ·微球剂型的确定 | 第84-87页 |
| ·微球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 第84-85页 |
| ·微球混悬剂的制备 | 第85-86页 |
| ·制剂的稳定性实验 | 第86-87页 |
| ·本章总结 | 第87-89页 |
| 全文总结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