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温压耦合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全球能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 第13-15页 |
·能源危机 | 第13-14页 |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 | 第14-15页 |
·太阳能利用技术 | 第15-17页 |
·太阳能利用特点 | 第16页 |
·太阳能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太阳能热气流电站 | 第17-19页 |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优势 | 第18页 |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 | 第19-21页 |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特点 | 第20页 |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1-24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2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理论分析 | 第24-38页 |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的结构 | 第24-25页 |
·系统的通风机理 | 第25-30页 |
·系统的压差 | 第26-27页 |
·系统的进出口压差 | 第26页 |
·系统的总压力差 | 第26-27页 |
·温压耦合情况下流道内空气密度变化情况 | 第27-30页 |
·系统的能量分析 | 第30-34页 |
·系统在白天情况下的能量平衡分析 | 第31-33页 |
·系统在夜晚情况下的能量平衡分析 | 第33-34页 |
·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 | 第34-37页 |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3 电站系统传热及流动特性数值计算 | 第38-59页 |
·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辐射模型 | 第39页 |
·物理模型 | 第39-40页 |
·数学模型 | 第40-43页 |
·UDF 编程 | 第43-44页 |
·数值计算 | 第44-46页 |
·前处理 | 第44页 |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44-45页 |
·参数的设定 | 第45-46页 |
·系统速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分析 | 第46-49页 |
·系统速度场的分析 | 第46-47页 |
·系统温度场的分析 | 第47-48页 |
·系统压力场的分析 | 第48-49页 |
·结构参数对系统传热及流动特性影响 | 第49-55页 |
·烟囱高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集热板宽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空气层厚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系统改进 | 第59-66页 |
·概述 | 第59页 |
·系统结构改进后的数值模拟 | 第59-63页 |
·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系统速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分析 | 第60-63页 |
·改进后结果比较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