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Au催化剂 | 第8-15页 |
| ·Au单质物理化学性质 | 第8-9页 |
| ·负载Au催化剂 | 第9-11页 |
| ·Au催化剂理论计算 | 第11-15页 |
| ·四氧化三钻催化剂 | 第15-17页 |
| ·Co_3O_4实验研究 | 第15-16页 |
| ·Co_3O_4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 ·负载型Wacker-Type催化剂(PdCl_2-CuCl_2/载体) | 第17-22页 |
| ·实验研究 | 第17-20页 |
| ·机理研究 | 第20-22页 |
| ·本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24-30页 |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4-27页 |
| ·非相对论的薛定谔方程和Borm-Oppenheimer近似 | 第24-25页 |
| ·Hohenberg-Kohn(HK)定理 | 第25-26页 |
| ·Kohn-Sham方程 | 第26-27页 |
| ·局域密度近似和广义梯度近似 | 第27页 |
| ·赝势理论 | 第27-28页 |
| ·表面模型 | 第28-29页 |
| ·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 第3章 γ-Al_2O_3(100)面上催化剂分子的吸附及水对催化剂物种的影响 | 第30-42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PdCl_2在γ-Al_2O_3(100)面的吸附 | 第30-32页 |
| ·CuCl_2在γ-Al_20_3(100)面的吸附 | 第32-34页 |
| ·H2_O与γ-A1203(100)面的相互作用 | 第34-36页 |
| ·PdCl的生成与吸附 | 第36-38页 |
| ·CuCl的生成与吸附 | 第38-40页 |
| ·PdCl和CuCl的羟基化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PdCl_2-CuCl_2/γ-Al_2O_3(100)吸附CO和O_2活性中心的研究 | 第42-48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吸附CO活性中心的研究 | 第42-44页 |
| ·吸附O_2活性中心的研究 | 第44-45页 |
| ·H_2O对CO和O_2在OHCuCl和OHPd上吸附的影响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Pd-Cu-Cl_x/Al_2O_3催化CO氧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48-59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CO催化氧化反应路径概括 | 第49-50页 |
| ·催化CO氧化反应 | 第50-52页 |
| ·钯催化循环 | 第52-55页 |
| ·中间态铜物种CuClOOH的生成 | 第55页 |
| ·活性铜物种CuClOH的重生 | 第55-57页 |
| ·讨论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