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斜拉桥论文

两主桁四线高速铁路斜拉桥桥面系结构形式和刚度问题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7页
   ·引言第16页
   ·国内外四线高速铁路桥梁的应用现状第16-25页
     ·国内外已建和在建的四线铁路桥梁第16-19页
     ·三主桁四线高速铁路桥梁第19-21页
     ·两主桁四线高速铁路桥梁第21-25页
   ·四线铁路桥梁结构体系特点和关键问题第25-27页
     ·三主桁四线铁路桥梁结构体系特点第25-26页
     ·两主桁四线铁路桥梁结构体系特点第26页
     ·两主桁四线铁路专用斜拉桥的关键问题第26-27页
   ·国内外四线高速铁路斜拉桥的研究现状第27-30页
     ·结构体系的研究第27-29页
     ·桥面系结构形式的研究第29-30页
     ·大跨度铁路斜拉桥索力计算方法的研究第30页
   ·大跨度桥梁结构优化研究现状第30-35页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第30-33页
     ·大跨度桥梁结构优化第33-34页
     ·多目标优化问题第34-3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第35-37页
第二章 桥面系结构形式及其对桥梁整体刚度的影响第37-56页
   ·工程背景第37-39页
     ·两主桁四线高速铁路斜拉桥的特点和关键问题第37页
     ·BJ桥主体结构第37-39页
   ·研究方法第39-42页
     ·有限元模型第39-40页
     ·最不利活载第40页
     ·薄壁杆件截面特性与板厚的关系第40-42页
   ·桥面系结构方案研究第42-47页
     ·基本思想第42页
     ·两主桁24m全宽整体桥面系结构方案(A_1)及其特点第42-44页
     ·两主桁+边纵梁+水平K撑的减宽桥面系结构方案(A_2)及其特点第44-45页
     ·边纵梁的合理位置第45-47页
   ·桥梁整体刚度和下弦杆受力状态的对比研究第47-50页
     ·长波效应第47页
     ·挠度和挠跨比第47-48页
     ·下弦杆的变形和受力状态第48-50页
   ·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程度的对比研究第50-54页
     ·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第50-52页
     ·活载作用下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的程度第52-53页
     ·斜拉桥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特点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桥面系局部刚度的对比研究第56-72页
   ·引言第56页
   ·桥面系变形第56-59页
     ·桥面变形及其评价参数的选取第56-57页
     ·桥面系的绝对位移和相对位移第57-59页
     ·桥面系相对位移的换算第59页
   ·桥面变形的短波和横波第59-65页
     ·轨道相对变形的短波及其曲率第59-62页
     ·桥面相对变形的横波及其曲率第62-64页
     ·同一线两轨的横桥向高差第64-65页
   ·节间中心桥面的相对位移和曲率第65-66页
     ·相对位移第65页
     ·短波、横波曲率第65-66页
   ·同一线两根轨道相对变形量第66-69页
     ·同一线两根轨道的相对变形量的物理意义第66页
     ·同一线两根轨道相对变形量的计算方法第66-67页
     ·同一线两根轨道相对变形量对比第67-69页
   ·两种桥面方案的综合评价第69-70页
     ·用钢量比较第69页
     ·变形比较第69-70页
     ·推荐方案第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四线铁路两主桁+边纵梁+水平K撑钢桥面系的结构优化第72-93页
   ·概述第72-74页
     ·目的意义和任务第72页
     ·桥面系刚度优化方法和思路第72-74页
   ·桥面系多变量、多目标平行交叉优化方法第74-83页
     ·设计变量的选取第74-75页
     ·评价参数、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第75-76页
     ·设计变量与用钢量的关系式第76-78页
     ·桥面系优化计算步骤和流程第78-83页
   ·以节间中心桥面相对位移W_c为目标的优化第83-86页
     ·W_c与k_(i.c)的关系第83-85页
     ·W_c的等值线、最优区域、较优区域第85-86页
   ·以外线两轨相对变形量△_(12)为目标的优化第86-90页
     ·△_(1.2)与k_(i.c)的关系第86-89页
     ·△_(1.2)的等值线、最优区域、较优区域第89-90页
   ·两种目标较优区域、最优区域的交叉性分析第90-92页
     ·公共较优、最优区域第90-91页
     ·公共较优区域的数学表达式第91-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桥面系节段缩尺模型试验第93-112页
   ·引言第93页
   ·模型设计与制作第93-94页
     ·试验段的截取第93页
     ·模型相似准则第93页
     ·模型设计和制作第93-94页
   ·试验方案第94-100页
     ·竖向荷载的模拟第94-97页
     ·斜拉索水平分力的模拟第97页
     ·斜拉索竖向弹性支撑作用的模拟第97-98页
     ·加载工况第98-100页
     ·测试内容和方法第100页
   ·试验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第100-101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01-110页
     ·竖向位移第101-104页
     ·桥面相对位移第104-105页
     ·主桁对横梁的转动约束对桥面变形的影响第105-106页
     ·应力第106-108页
     ·水平K撑的作用第108-110页
   ·构件截面的修改和调整第110-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铁路钢斜拉桥终张拉目标索力和张拉力的计算方法第112-129页
   ·引言第112页
   ·斜拉桥索力第112-113页
     ·初张拉与终张拉第112-113页
     ·终张拉目标索力和张拉力第113页
   ·斜拉桥终张拉目标索力的“协调、平衡、优化”计算方法第113-119页
     ·关键问题和求解思路第113-114页
     ·梁体的变形协调条件第114-116页
     ·桥塔的平衡方程第116-117页
     ·“协调、平衡、优化”计算方法和步骤第117-118页
     ·终张拉目标索力算例第118-119页
   ·铁路钢斜拉桥斜拉索终张拉力的“双结合”有限元模拟方法第119-128页
     ·求解思路和步骤第120-121页
     ·“双结合”有限元模拟方法和计算流程第121-124页
     ·终张拉力算例第124-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4页
   ·结论第129-133页
   ·展望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3页
附录A 第二章附图、附表第143-145页
附录B 第五章附图、附表第145-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路堤荷载下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