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一、“诽谤公务员”行为的问题意识 | 第9-14页 |
(一) “诽谤公务员”行为的个案关注 | 第9-11页 |
1、重庆“彭水诗案”,无罪释放获国家赔偿 | 第9页 |
2、山西“稷山诽谤案”,受罪获刑 | 第9-11页 |
(二) “诽谤公务员”行为引发的思考 | 第11-14页 |
1、“诽谤公务员”行为的个案差异 | 第11-12页 |
2、“诽谤公务员”案件差异的特征表现 | 第12-14页 |
二、“诽谤公务员”行为的罪行认定 | 第14-23页 |
(一) 遵循我国法律关于诽谤罪行认定的相关规定 | 第14-19页 |
1、刑事法律中的罪行法定原则 | 第14-15页 |
2、民事法律中对诽谤侵权的重大过失归责原则 | 第15-17页 |
3、宪法中关于言论自由权与名誉权保护的合理平衡原则 | 第17-18页 |
4、言论的基本真实与合理评论原则 | 第18-19页 |
(二) 美国“真实恶意”原则的启示 | 第19-23页 |
1、美国法中的“真实恶意”原则 | 第19-20页 |
2、美国“真实恶意”原则对我国“诽谤公务员”行为认定的启示 | 第20-23页 |
三、我国处理“诽谤公务员”案件的诉讼救济 | 第23-28页 |
(一) 处理“诽谤公务员”案件的诉讼救济必要性 | 第23-24页 |
(二) 处理“诽谤公务员”案件的诉讼救济途径 | 第24-28页 |
1、最高检出台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 第24-25页 |
2、最高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 第25-26页 |
3、积极推进刑事和解制度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3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