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雷口坡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课题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7页 |
| ·研究区概况及勘探简史 | 第7-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9-10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 ·工作量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2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2-14页 |
| ·地层岩性 | 第14-15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15-16页 |
| 第3章 雷口坡组风化壳岩溶特征 | 第16-39页 |
| ·风化壳古岩溶野外露头特征 | 第16-22页 |
| ·雷口坡风化壳岩溶剖面 | 第19页 |
| ·风化壳岩溶产物特征 | 第19-22页 |
| ·风化壳古岩溶单井发育特征 | 第22-27页 |
| ·单井古风化壳发育特征 | 第22-25页 |
| ·雷口坡组风化壳厚度研究 | 第25-27页 |
| ·川中地区雷口坡组风化壳层位及其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 ·风化壳古岩溶标志研究 | 第28-35页 |
| ·测井识别标志 | 第28-31页 |
| ·地质录井识别标志 | 第31-34页 |
| ·钻井识别标志 | 第34页 |
| ·地震识别标志 | 第34-35页 |
| ·风化壳古岩溶作用对储层影响分析 | 第35-39页 |
| ·古岩溶作用产生的储渗空间类型 | 第35-37页 |
| ·古岩溶作用对储层的形成与展布的控制 | 第37-39页 |
| 第4章 典型区块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特征研究 | 第39-55页 |
| ·界石场区块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特征 | 第39页 |
| ·岩石类型 | 第39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9页 |
| ·磨溪区块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特征 | 第39-42页 |
| ·岩石类型 | 第40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0-41页 |
| ·储层物性 | 第41-42页 |
| ·龙岗区块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特征 | 第42-46页 |
| ·岩石类型 | 第42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2-44页 |
| ·储层物性 | 第44-46页 |
| ·元坝地区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特征 | 第46-48页 |
| ·岩石类型 | 第46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6页 |
| ·储层物性 | 第46-48页 |
| ·雷口坡组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特征总结 | 第48-50页 |
| ·储集岩性 | 第49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9页 |
| ·储层物性 | 第49-50页 |
| ·储层分布层位 | 第50-51页 |
| ·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程度分析 | 第51-55页 |
| ·国内主要岩溶储层形成条件对比 | 第51-54页 |
| ·川中雷口坡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程度 | 第54-55页 |
| 第5章 风化壳岩溶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 第55-85页 |
| ·地层岩性 | 第55-63页 |
| ·岩石矿物溶解速率的差异 | 第55-57页 |
| ·岩石基质孔渗性的差异 | 第57-59页 |
| ·地层岩性对储层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岩性分布特征 | 第61-63页 |
| ·古地貌 | 第63-70页 |
| ·岩溶高地 | 第63-64页 |
| ·岩溶斜坡 | 第64-70页 |
| ·裂缝 | 第70-78页 |
| ·裂缝特征 | 第70-72页 |
| ·裂缝分布特征 | 第72-74页 |
| ·裂缝对储层的影响 | 第74-78页 |
| ·储层主控因素权重分析 | 第78-85页 |
| ·权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78-80页 |
| ·确定评价指标 | 第80-82页 |
| ·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第82-83页 |
| ·确定各项指标参数的权重 | 第83-8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附录 | 第90-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