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4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毒性金属污染概况 | 第16-18页 |
·铀污染 | 第16-17页 |
·铬污染 | 第17-18页 |
·镍污染 | 第18页 |
·毒性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 第18-22页 |
·化学处理法 | 第19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19页 |
·电解法 | 第19页 |
·物理处理法 | 第19-21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9-20页 |
·溶剂萃取法 | 第20页 |
·膜分离技术 | 第20页 |
·吸附法 | 第20-21页 |
·生物处理法 | 第21-22页 |
·植物修复法 | 第21页 |
·生物絮凝 | 第21页 |
·生物吸附 | 第21-22页 |
·利用细菌处理毒性金属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利用细菌处理铀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利用细菌处理铬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利用细菌处理镍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利用细菌处理毒性金属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综合介观研究方法学在微生物处理毒性金属过程中的应用 | 第29-38页 |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30-31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31-32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32-34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4-35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5-37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7-38页 |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38-41页 |
·立题依据 | 第38-40页 |
·研究意义 | 第40-41页 |
第2章 苏云金芽胞杆菌将U(Ⅵ)转化为磷铵铀矿的机理 | 第41-60页 |
·前言 | 第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供试菌株 | 第41-42页 |
·培养基 | 第42页 |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试剂 | 第43-44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44-46页 |
·细菌与铀相互作用 | 第44页 |
·铀的检测 | 第44-45页 |
·物相价态分析 | 第45-46页 |
·微观成像观察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7页 |
·菌量与溶液pH值对铀吸附的影响 | 第46-48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与铀作用后的产物分析 | 第48-53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与铀相互作用的微观成像观察 | 第53-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3章 枯草芽胞杆菌治理含铬废水的研究及其应用 | 第60-75页 |
·前言 | 第6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0-65页 |
·供试菌株 | 第60页 |
·培养基 | 第60页 |
·试剂 | 第60-61页 |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61-65页 |
·枯草芽胞杆菌及其生物膜的培养 | 第61-62页 |
·枯草芽胞杆菌细胞和生物膜与Cr(Ⅵ)作用 | 第62-63页 |
·铬液制备及铬的测定方法 | 第63-64页 |
·显微成像观察 | 第64页 |
·浮游细胞和生物膜还原铬后的价态分析 | 第64-65页 |
·中试实验及铬回收 | 第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3页 |
·游离细胞和生物膜对铬还原及固定的前期认识 | 第65-66页 |
·还原后铬在细胞和生物膜上的透射电镜观察及价态分析 | 第66-68页 |
·枯草芽胞杆菌浮游细胞和生物膜还原Cr(Ⅵ)及固定Cr(Ⅲ)的机理 | 第68-70页 |
·联合利用浮游细胞和生物膜处理10-L含铬电镀废水的中试实验 | 第70-73页 |
·讨论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蜡状芽胞杆菌与镍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第75-90页 |
·前言 | 第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供试菌株 | 第75页 |
·培养基 | 第75页 |
·试剂 | 第75-76页 |
·实验仪器 | 第76页 |
·实验方法 | 第76-79页 |
·细菌和镍的反应条件 | 第76-77页 |
·镍的检测 | 第77-78页 |
·细菌与镍作用后的显微成像观察 | 第78-79页 |
·细菌与镍作用后的红外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7页 |
·耐受实验 | 第79-80页 |
·蜡状芽胞杆菌对镍的吸附能力 | 第80页 |
·蜡状芽胞杆菌与镍作用后镍在细菌上的分布情况 | 第80-84页 |
·蜡状芽胞杆菌与镍作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 第84-87页 |
·讨论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细菌的廉价培养及其治理含Cr(Ⅵ)和Ni(Ⅱ)废水的探索 | 第90-98页 |
·前言 | 第90-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供试菌株 | 第91页 |
·培养基 | 第91页 |
·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细菌的培养 | 第91-92页 |
·细菌生长的最佳pH值 | 第92页 |
·优化条件下培养的细菌与电镀废水相互作用 | 第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95页 |
·不同培养基成分及pH值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92-94页 |
·人苍白杆菌和蜡状芽胞杆菌在处理含铬/镍业废水中的应用 | 第94-95页 |
·讨论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2页 |
·本文总结 | 第98-99页 |
·展望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