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光栅制造的宏微超精密进给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表格 | 第12-13页 |
插图 | 第13-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8页 |
·引言 | 第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2页 |
·光栅刻划机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宏微进给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3页 |
·大行程驱动实现方式 | 第25-26页 |
·高精度驱动实现方式 | 第26-28页 |
·二级驱动实现方式 | 第28-33页 |
·柔性定位平台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2章 宏微超精密进给系统设计 | 第38-62页 |
·引言 | 第38页 |
·光栅刻划机进给系统驱动策略 | 第38-42页 |
·刻划机工作方式 | 第38-41页 |
·超精密进给系统的确定 | 第41-42页 |
·宏微驱动系统介绍 | 第42-52页 |
·驱动系统 | 第42-46页 |
·测量反馈系统 | 第46-48页 |
·计算机控制系统 | 第48-52页 |
·宏微进给机构特性分析 | 第52-61页 |
·丝杠螺母传动系统特性分析 | 第52-59页 |
·压电驱动结构特性分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宏微超精密进给机构系统建模及其特性研究 | 第62-90页 |
·引言 | 第62页 |
·宏驱动系统建模 | 第62-68页 |
·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动力学建模 | 第64-66页 |
·状态方程建立 | 第66-68页 |
·微致动系统建模 | 第68-72页 |
·模型建立 | 第69页 |
·动力学建模 | 第69-71页 |
·状态方程建立 | 第71-72页 |
·进给工作台爬行特性分析 | 第72-80页 |
·光栅性能与分度系统映射关系 | 第73-75页 |
·工作台爬行理论模型建立 | 第75-78页 |
·工作台爬行运动仿真 | 第78-80页 |
·分度进给机构实验特性分析 | 第80-88页 |
·系统传动链刚度实验 | 第80-81页 |
·系统阻尼实验 | 第81-82页 |
·宏微进给系统定位特性实验研究 | 第82-85页 |
·刻划机刻线间距试验 | 第85-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4章 超精密微致动系统力学特性研究 | 第90-108页 |
·引言 | 第90页 |
·柔性铰链类型与分析 | 第90-92页 |
·柔性铰链力学建模 | 第92-95页 |
·微致动平台刚度的理论建模 | 第92-95页 |
·微致动平台刚度有限元验证分析 | 第95页 |
·微致动平台刚度特性研究 | 第95-99页 |
·微致动平台刚度的参数特性 | 第95-97页 |
·微致动平台刚度的载荷特性 | 第97-99页 |
·微致动平台频率特性分析 | 第99-103页 |
·厚度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长度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材料属性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103页 |
·基于SQP法的微致动平台优化设计 | 第103-106页 |
·SQP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104页 |
·微致动平台结构优化设计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5章 宏微超精密进给系统辨识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 第108-138页 |
·引言 | 第108页 |
·基于子空间法的微致动系统辨识 | 第108-126页 |
·子空间辨识理论 | 第110-118页 |
·子空间辨识结果 | 第118-126页 |
·进给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第126-136页 |
·传统PID控制 | 第128-129页 |
·单神经元PID控制 | 第129-131页 |
·基于BP网络的自适应PID控制 | 第131-134页 |
·光栅刻线精度分析 | 第134-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8-142页 |
·论文总结 | 第138-139页 |
·文章中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9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