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述主观化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俄文摘要 | 第7-12页 |
| 绪论 | 第12-30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 一、俄罗斯研究概述 | 第14-22页 |
| 二、西方研究概述 | 第22-24页 |
| 三、国内研究概述 | 第24-27页 |
| 四、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节 研究任务、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 一、研究任务 | 第28-29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三、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 第一章 叙述主观化理论 | 第30-46页 |
| 第一节 作者形象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叙述主观化的界定 | 第32-42页 |
| 一、叙述主观化 | 第32-41页 |
| 二、“主观”拟或“客观”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叙述主观化的本质 | 第42-46页 |
| 一、作者独特的演员面具 | 第42-44页 |
| 二、作者由神性到人性的演化 | 第44-46页 |
| 第二章 讲述人的实现形式和类型 | 第46-64页 |
| 第一节 讲述人的实现形式 | 第46-54页 |
| 一、语言修辞特征突出 | 第48-50页 |
| 二、限知视角 | 第50-51页 |
| 三、主观性 | 第51-52页 |
| 四、身份特征 | 第52-54页 |
| 第二节 讲述人的类型 | 第54-64页 |
| 一、根据讲述形式分类 | 第54-59页 |
| 二、根据讲述人与故事世界的关系分类 | 第59-64页 |
| 第三章 人物主体的实现特点及话语形态 | 第64-95页 |
| 第一节 人物主体的主人公倾向及实现层面 | 第64-69页 |
| 一、人物主体的主人公倾向 | 第64-67页 |
| 二、人物主体的实现层面 | 第67-69页 |
| 第二节 人物主体的话语形态 | 第69-76页 |
| 一、转述式 | 第70-71页 |
| 二、溶入式 | 第71-74页 |
| 三、引文式 | 第74-76页 |
| 第三节 人物主体类型与话语形态选择 | 第76-95页 |
| 一、思想主体的话语形态 | 第76-87页 |
| 二、感知主体的话语形态 | 第87-90页 |
| 三、评价主体的话语形态 | 第90-95页 |
| 第四章 人物主体实现的结构手段和形象手段 | 第95-114页 |
| 第一节 结构手段 | 第95-106页 |
| 一、出场手段 | 第95-99页 |
| 二、蒙太奇手段 | 第99-103页 |
| 三、景物倒退手段 | 第103-104页 |
| 四、哑场 | 第104-106页 |
| 第二节 形象手段 | 第106-114页 |
| 一、特殊形象词汇 | 第107-108页 |
| 二、独特的比喻 | 第108-109页 |
| 三、生动的拟人和拟物 | 第109-112页 |
| 四、原始化描绘 | 第112-114页 |
| 第五章 叙述主观化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 第114-139页 |
| 第一节 叙述主观化的特征 | 第114-124页 |
| 一、叙述主观化的程度性特征 | 第114-120页 |
| 二、叙述主观化的嵌套性特征 | 第120-124页 |
| 第二节 叙述主观化的艺术效果 | 第124-139页 |
| 一、创建陌生化效果 | 第125-126页 |
| 二、促成对话性 | 第126-131页 |
| 三、制造反讽效果 | 第131-134页 |
| 四、增强文学逼真性 | 第134-135页 |
| 五、设置叙事悬念 | 第135-139页 |
| 结语 | 第139-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