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补肾通督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及改善骨破坏机制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英文缩略语第19-2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21-36页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第21-27页
  1 RA的中医病因病机第21-22页
  2 RA的辨证论治第22-23页
  3 RA的经方治疗第23页
  4 RA的专方验方第23-24页
  5 小结第24页
  参考文献第24-27页
 综述二 OPG/RANKL/RANK系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第27-36页
  1 OPG/RANKL/RANK简介第27-28页
  2 RANKL、RANK、OPG之间的作用机制第28页
  3 OPG/RANKL/RANK系统与RA骨破坏的关系第28-29页
  4 与OPG/RANKL/RANK系统相关的细胞因子第29-30页
  5 OPG/RANKL/RANK系统与RA的治疗第30页
  6 小结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6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36-88页
 研究一 补肾通督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第36-55页
  前言第36页
  临床资料第36页
  诊疗标准第36-38页
   1 诊断标准第36-37页
   2 纳入标准第37页
   3 排除标准第37页
   4 剔除标准第37页
   5 脱落标准第37页
   6 疗效评价标准第37-38页
  研究方法第38-40页
   1 治疗方法第38页
   2 合并用药第38页
   3 药品的发放与回收第38页
   4 疗效评价指标第38-39页
   5 安全性评价指标第39页
   6 观察时间点第39-40页
   7 统计方法第40页
   8 质量控制第40页
   9 资料保存第40页
   10 随访第40页
  结果第40-47页
   1 一般资料比较第40-41页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第41页
   3 两组治疗前后SDAI、CDAI、DAS28比较第41-42页
   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42-44页
   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第44-46页
   6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第46页
   7 安全性评价第46页
   8 脱落与剔除第46-47页
  讨论第47-51页
   1 从肾督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第47-50页
   ·湿风寒三邪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致病外因第47页
   ·肾虚督阻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内因第47-48页
   ·补肾通督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则第48-49页
   ·从肾督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第49页
   ·补肾通督胶囊是从肾督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代表方剂第49-50页
   2 补肾通督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RA的疗效评价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研究二 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OPG/RANKL/RANK系统及骨代谢的影响第55-65页
  前言第55页
  临床资料第55页
  诊疗标准第55页
   1 诊断标准第55页
   2 纳入标准第55页
   3 排除标准第55页
   4 剔除标准第55页
   5 脱落标准第55页
  研究方法第55-57页
   1 治疗方法第55页
   2 观察指标第55-56页
   3 ELISA法检测血清指标第56页
   ·实验步骤第56页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第56页
   4 统计方法第56-57页
  结果第57-59页
   1 一般资料比较第57页
   2 ELISA检测血清OPG、RANKL、M-CSF含量第57-58页
   3 ELISA检测血清PINP、BAP、BGP及DTX-200检测桡尺骨BMD第58-59页
   4 两组治疗前后钙磷代谢的比较第59页
  讨论第59-62页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第59-60页
   2 补肾通督胶囊对RA患者OPG/RANKL/RANK系统及骨代谢的调节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研究三 补肾通督胶囊对RA患者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第65-74页
  前言第65页
  临床资料第65页
  诊疗标准第65页
   1 诊断标准第65页
   2 纳入标准第65页
   3 排除标准第65页
   4 剔除标准第65页
   5 脱落标准第65页
  研究方法第65-67页
   1 治疗方法第65页
   2 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第65-67页
   ·实验步骤第65-66页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第66-67页
   3 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4、TNF-α、IL-1β含量第67页
   ·实验步骤第67页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第67页
   4 统计方法第67页
  结果第67-70页
   1 一般资料比较第67页
   2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2第67-69页
   3 ELISA检测血清IFN-γ、IL-4、TNF-α、IL-1β第69-70页
  讨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研究四 补肾通督胶囊对RA患者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第74-82页
  前言第74页
  临床资料第74页
  诊疗标准第74-75页
   1 诊断标准第74页
   2 纳入标准第74页
   3 排除标准第74页
   4 剔除标准第74页
   5 脱落标准第74-75页
  研究方法第75-76页
   1 治疗方法第75页
   2 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第75-76页
   ·实验步骤第75页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第75-76页
   3 ELISA法检测IL-17A、TGF-β1、IL-10含量第76页
   ·实验步骤第76页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第76页
   4 统计方法第76页
  结果第76-79页
   1 一般资料比较第76页
   2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第76-78页
   3 ELISA检测血清IL-17A、TGF-β1、IL-10第78-79页
  讨论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研究五 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血脂代谢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第82-88页
  前言第82页
  临床资料第82页
  诊疗标准第82页
   1 诊断标准第82页
   2 纳入标准第82页
   3 排除标准第82页
   4 剔除标准第82页
   5 脱落标准第82页
  研究方法第82-83页
   1 治疗方法第82页
   2 观察指标第82-83页
   3 ELISA法检测LP、IL-6含量第83页
   ·实验步骤第83页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第83页
   4 统计方法第83页
  结果第83-85页
   1 一般资料比较第83页
   2 血脂检测结果第83-84页
   3 血流变学检测结果第84页
   4 ELISA检测血清LP、IL-6含量第84-85页
  讨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第88-102页
 研究六 补肾通督胶囊对CIA大鼠踝关节TRAP染色的影响第88-98页
  前言第88页
  材料与方法第88-92页
   1 实验动物与饲养第88页
   ·实验动物第88页
   ·饲养条件第88页
   2 实验药物及试剂第88-89页
   ·实验药物第88-89页
   ·实验试剂及材料第89页
   3 实验仪器第89页
   4 实验方法第89-92页
   ·动物分组第89页
   ·CIA大鼠模型的复制第89-90页
   ·给药途径与方法第90页
   ·标本采集第90页
   ·踝关节TRAP病理切片制作及评分第90-92页
   ·统计方法第92页
  结果第92-94页
  讨论第94-96页
   1 关节炎的动物模型第94-95页
   ·疾病或症状动物模型第94-95页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第95页
   2 补肾通督胶囊对CIA大鼠踝关节TRAP染色的影响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8页
 研究七补肾通督胶囊对CIA大鼠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第98-102页
  前言第98页
  材料与方法第98-99页
   1 实验动物与饲养第98页
   ·实验动物第98页
   ·饲养条件第98页
   2 实验药物及试剂第98页
   ·实验药物第98页
   ·实验试剂及材料第98页
   3 实验仪器第98-99页
   4 实验方法第99页
   ·动物分组第99页
   ·CIA大鼠模型的复制第99页
   ·给药途径与方法第99页
   ·标本采集第99页
   ·ELISA法检测血清中RANKL、OPG和M-CSF含量第99页
  结果第99-100页
  讨论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2页
结论第102页
特色及创新点第102-103页
不足与展望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个人简历第105-106页
附录第106-120页
 附件1 临床研究流程图第106-108页
 附件2 知情同意书第108-111页
 附件3 伦理批件第111-112页
 附件4 侯丽萍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总结第112-117页
 附件5 中医证候评分表第117-118页
 附件6 ACR/EULAR2010 RA诊断标准第118-119页
 附件7 HAQ量表第119-120页
 附件8 QOL量表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藏医补养疗法理论体系及其应用方法研究
下一篇:心衰合剂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代谢组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