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索的工作机理及长期有效性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 | 第18-22页 |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预应力锚索的作用机理 | 第22-44页 |
·概述 | 第22-23页 |
·锚体与岩体相互作用关系 | 第23-25页 |
·预应力锚索锚固段的解析计算 | 第25-33页 |
·目前设计理论 | 第25-26页 |
·锚索锚固段长度的解析解 | 第26-32页 |
·基本假定 | 第26-27页 |
·弹塑性理论的分析 | 第27-32页 |
·工程计算实例 | 第32-33页 |
·预应力锚索预应力损失机理研究 | 第33-42页 |
·锚头夹具回缩产生预应力损失 | 第38-39页 |
·张拉系统摩阻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39页 |
·爆破、振动或冲击力引起预应力损失 | 第39页 |
·张拉顺序引起预应力损失 | 第39-41页 |
·循环荷载的影响 | 第41页 |
·腐蚀介质的的影响 | 第41页 |
·岩体蠕变和灌浆材料的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固结构的耐久性研究 | 第44-55页 |
·预应力长期变化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预应力变化的“小循环” | 第44-46页 |
·预应力变化的“大循环” | 第46-47页 |
·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第47-54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试验简介 | 第48-49页 |
·试验装置简介 | 第48-49页 |
·模型试验材料及应变测量 | 第49页 |
·反复张拉荷载作用下的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 第49-51页 |
·循环张拉荷载作用下的耐久性试验研究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腐蚀作用下预应力锚固结构的耐久性研究 | 第55-86页 |
·概述 | 第55页 |
·预应力锚筋腐蚀室内试验设计 | 第55-63页 |
·加速腐蚀试验 | 第55-63页 |
·材料及设备 | 第56-58页 |
·测力计标定 | 第58-62页 |
·模型制作步骤 | 第62页 |
·试验数据采集 | 第62-63页 |
·腐蚀试件力学试验 | 第63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77页 |
·外观特征分析 | 第63-66页 |
·腐蚀外观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 第63-64页 |
·腐蚀外观随 PH 值的变化特征 | 第64页 |
·腐蚀外观随应力水平的变化特征 | 第64-66页 |
·单位长度腐蚀量与各因素关系分析 | 第66-71页 |
·单位长度腐蚀量与腐蚀 PH 值的关系 | 第66-67页 |
·单位长度腐蚀量与应力水平的关系 | 第67-69页 |
·锚固力损失与腐蚀时间的关系分析 | 第69-71页 |
·腐蚀试件力学性能分析 | 第71-77页 |
·断裂荷载与各因素关系分析 | 第71-74页 |
·伸长率与各因素关系分析 | 第74-77页 |
·注浆体的耐久性研究 | 第77-79页 |
·注浆体的耐久性分析 | 第77页 |
·注浆体寿命预测 | 第77-79页 |
·单位长度腐蚀量与各因素的关系 | 第79-82页 |
·锚固体防护措施研究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考虑岩体流变作用的锚固工程时变可靠性研究 | 第86-102页 |
·引言 | 第86-87页 |
·结构可靠性分析基本原理 | 第87-90页 |
·结构的可靠度 | 第87-89页 |
·结构功能函数的—模型 | 第89-90页 |
·M—A 联合实现的蒙特卡罗法 | 第90-96页 |
·MATLAB 蒙特卡罗法 | 第91页 |
·分层—拉丁超立方复合抽样方法介绍 | 第91-93页 |
·分层抽样方法介绍 | 第91-92页 |
·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介绍 | 第92-93页 |
·非正态分布转换成正态分布的原理 | 第93-94页 |
·失效极限状态方程 | 第94页 |
·MATLAB—ABAQUS 程序编制 | 第94-96页 |
·算例分析—圆形隧洞开挖锚固承载力可靠性分析 | 第96-101页 |
·模型建立 | 第96-97页 |
·材料参数 | 第97页 |
·锚固参数统计特征的选取 | 第97-98页 |
·流变半年的可靠度计算 | 第98-99页 |
·时变可靠性研究 | 第99-100页 |
·评价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2-104页 |
·主要结论与成果 | 第102-103页 |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