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国外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研究 | 第12-15页 |
·国内产业集群及葡萄产业研究 | 第15-18页 |
·国内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问题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产业集群 | 第21页 |
·农业产业集群 | 第21页 |
·农业科技服务 | 第21-22页 |
·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 第23-24页 |
·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 第24页 |
·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澧县葡萄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科技服务状况分析 | 第25-43页 |
·澧县葡萄产业集群与农业科技服务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澧县葡萄产业概况 | 第25-26页 |
·澧县葡萄产业集群概况 | 第26-27页 |
·澧县葡萄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科技服务主体分析 | 第27-31页 |
·高等农业院校为主的科技教育组织主体 | 第27-28页 |
·市、县(级)地方政府科技服务组织主体 | 第28页 |
·科技特派员 | 第28-29页 |
·农业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主体 | 第29-30页 |
·行业协会科技服务主体 | 第30页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示范主体 | 第30-31页 |
·澧县葡萄产业集群发展中科技服务模式分析 | 第31-41页 |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服务模式 | 第31-33页 |
·政府“政策、信息支农”服务模式 | 第33-36页 |
·科技特派员制度 | 第36-37页 |
·农业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 | 第37-39页 |
·葡萄协会模式 | 第39-40页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庄园+果农”模式 | 第40-41页 |
·科技服务澧县葡萄产业集群的主要成效分析 | 第41-43页 |
·促进农业企业化发展速度,提升农业产业集群规模 | 第41页 |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辐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 第41页 |
·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 | 第41-42页 |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服务社会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澧县葡萄产业集群发展中农业科技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高等农业院所服务农业科技的结构较单一 | 第43页 |
·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少,档次参差不齐 | 第43页 |
·农业龙头企业少,网状的产业链不完善 | 第43-44页 |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步伐有待进一步攻克 | 第44页 |
·农业科技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农户、基地、企业等视野不开拓,创造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意识不浓 | 第44页 |
·政府政策、保障体系配套不系统,深入不够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加快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 | 第47-53页 |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 第47-48页 |
·加强农业产业各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 第47页 |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 第47页 |
·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 第47-48页 |
·强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 | 第48-49页 |
·定好农业科技服务位置 | 第48页 |
·明确农业科技服务目标 | 第48页 |
·履好农业科技服务职责 | 第48-49页 |
·发展农产品流通,延伸农业产业增值链条 | 第49页 |
·扶持培育加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 第49页 |
·强化市场流通基础建设 | 第49页 |
·引导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 第49页 |
·加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 | 第49页 |
·落实扶持政策,营造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 第49-50页 |
·实施农产品投资激励政策 | 第50页 |
·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 第50页 |
·加大农业科技项目扶持力度 | 第50页 |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第50页 |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合力 | 第50-53页 |
·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 第50页 |
·强化部门协调配合 | 第50-51页 |
·严格工作督导考核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