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吸纳力:文献综述 | 第20-29页 |
第一节 新古典范式的解释 | 第20-22页 |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20页 |
二、库兹涅茨法则 | 第20-21页 |
三、钱纳里的国际结构标准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基于技术进步与流通产业就业结构视野的解释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产业关联性与就业结构变动视野下的解释 | 第23-24页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 第24-26页 |
一、定性分析 | 第24页 |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偏离度指标分析法 | 第24-25页 |
三、就业弹性指标分析法 | 第25页 |
四、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五、其他方法 | 第26页 |
第五节 文献评述与小结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流通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吸纳力:理论描述 | 第29-55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9-33页 |
一、流通产业 | 第29-30页 |
二、流通产业结构 | 第30-32页 |
三、就业结构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流通产业结构变动的绩效分析与测度 | 第33-44页 |
一、流通产业产出结构 | 第33-34页 |
二、流通产业就业结构 | 第34-35页 |
三、流通产业内部结构绩效分析 | 第35-39页 |
四、对流通产业内部结构绩效的进一步分析 | 第39-44页 |
第三节 流通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致的就业吸纳力分析 | 第44-49页 |
一、流通产业就业现状分析 | 第44-48页 |
二、流通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对就业吸纳力的指标估计 | 第48-49页 |
第四节 流通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吸纳力的关联机理 | 第49-53页 |
一、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 | 第50-52页 |
二、技术进步间接影响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 | 第52-53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流通产业的就业吸纳力:模型构建 | 第55-65页 |
第一节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取 | 第55-59页 |
一、模型的分类 | 第55-56页 |
二、建模的步骤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就业吸纳力变量的选取 | 第59-63页 |
一、流通产业增加值(Pc)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 | 第59-60页 |
二、流通产业就业量(Ec) | 第60-61页 |
三、流通产业企业法人数(Nc) | 第61页 |
四、就业人员平均工资(WAGE) | 第61-62页 |
五、科技发展水平(TECH)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双对数线性面板回归模型的演进 | 第63-6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流通产业的就业吸纳力:实证检验 | 第65-83页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65页 |
第二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65-76页 |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65-67页 |
二、面板协整检验 | 第67-68页 |
三、模型形式的设定检验 | 第68-69页 |
四、模型参数估计 | 第69-70页 |
五、回归结果分析 | 第70-76页 |
第三节 因子分析: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检验 | 第76-81页 |
一、相关步骤 | 第77-78页 |
二、计量结果及分析 | 第78-8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83-86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84-8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