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探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第2章 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 | 第12-22页 |
·主体间性转向的背景 | 第12-17页 |
·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矛盾 | 第12-14页 |
·社会历史背景 | 第14-16页 |
·现代哲学的发展导向 | 第16-17页 |
·主体间性转向的反响 | 第17-19页 |
·主体间性的内涵 | 第19-20页 |
·主体间性转向困境 | 第20-22页 |
第3章 西方主体间性思想的多维探析 | 第22-34页 |
·现象学之维 | 第22-24页 |
·生存论之维 | 第24-26页 |
·交往理性之维 | 第26-31页 |
·西方主体间性思想价值与局限 | 第31-34页 |
·研究价值 | 第31-32页 |
·局限性 | 第32-34页 |
第4章 马克思哲学主体间性思想 | 第34-48页 |
·思想基础 | 第35-37页 |
·基本内涵 | 第37-42页 |
·人的社会性体现主体间性 | 第38页 |
·主体间性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38-39页 |
·资本主义主体间性的异化 | 第39-40页 |
·主体间性的“共时性” | 第40-41页 |
·主体间性的“历时性” | 第41-42页 |
·逻辑构架 | 第42-45页 |
·理论价值 | 第45-48页 |
·立足现实土壤 | 第45-46页 |
·重在历史生成 | 第46页 |
·摒弃主观抽象 | 第46-48页 |
第5章 主体间性思想的启示 | 第48-52页 |
·现代性危机的化解 | 第48页 |
·人文关怀的彰显 | 第48-49页 |
·可持续状态下的和谐 | 第49-50页 |
·文化交往的内驱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