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省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徽州砖雕的源流 | 第19-27页 |
·徽州砖雕的起源 | 第19-23页 |
·徽州砖雕的形成 | 第19-21页 |
·徽州砖雕的发展 | 第21-23页 |
·徽商的兴起 | 第21页 |
·多样的砖雕工艺技术 | 第21-23页 |
·徽州传统文化思想对徽州砖雕的影响 | 第23-27页 |
·徽州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 | 第23-24页 |
·徽州艺术的影响 | 第24-25页 |
·新安理学思想的影响 | 第25-26页 |
·徽州民间吉祥图画意识思想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3章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美学特征研究 | 第27-46页 |
·徽州砖雕创作的审美心理 | 第27-30页 |
·想象与情感的结合 | 第27页 |
·装饰与功能的结合 | 第27-28页 |
·装饰与利益的结合 | 第28-30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形式美感 | 第30-32页 |
·和谐统一的韵律之美 | 第30-31页 |
·对称与均衡之美 | 第31-32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审美意蕴 | 第32-46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线形造型之美 | 第32-36页 |
·动态气势之美 | 第32-33页 |
·蕴藏生命力之美 | 第33-35页 |
·细腻典雅之美 | 第35-36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意象结构之美 | 第36-42页 |
·诗情画意的意蕴之美 | 第36-37页 |
·神采飞扬的气韵之美 | 第37-39页 |
·自然朴素的儒雅之美 | 第39-40页 |
·寓教于美的教化之美 | 第40-41页 |
·世俗享乐的情趣之美 | 第41-42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空间形态美 | 第42-46页 |
·虚实美 | 第42-44页 |
·含蓄美 | 第44-46页 |
第4章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语言符号分析 | 第46-61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语言符号系统 | 第46-48页 |
·语言符号的定义 | 第46-47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语言符号 | 第47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 第47-48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语言符号的分类与特征 | 第48-57页 |
·象征符号 | 第48-50页 |
·图像性符号 | 第50-52页 |
·文字符号 | 第52-53页 |
·吉祥符号 | 第53-57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语言符号的现实意义 | 第57-58页 |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57页 |
·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 第57-58页 |
·徽州砖雕与其他地区砖雕的比较和借鉴 | 第58-61页 |
·风格不同 | 第58页 |
·装饰手法不同 | 第58-59页 |
·借鉴各地区砖雕图形语言符号 | 第59-61页 |
第5章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语言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 第61-78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语言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 第61-65页 |
·对徽州砖雕造型语言符号的借鉴 | 第61页 |
·对徽州砖雕题材图形语言符号的借鉴 | 第61-62页 |
·对徽州砖雕语言符号审美文化内涵的借鉴 | 第62-64页 |
·对徽州砖雕材质的借鉴 | 第64-65页 |
·徽州砖雕装饰图形语言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 第65-78页 |
·在徽派图形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 第65-69页 |
·形的抽象化 | 第65-66页 |
·图形精简化 | 第66-67页 |
·汉字图形化 | 第67-68页 |
·组合同构化 | 第68-69页 |
·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 第69-72页 |
·对图形语言符号元素进行创新变化 | 第69-70页 |
·挖掘图形语言符号元素与工艺材料相结合 | 第70-71页 |
·挖掘图形语言符号元素与多元文化相融合 | 第71-72页 |
·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 第72-78页 |
·直接借鉴 | 第73-74页 |
·提炼和生成 | 第74-7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