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简介 | 第10-14页 |
·SPR 的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SPR 的激发结构 | 第11-12页 |
·SPR 传感方法分类 | 第12-14页 |
·SPR 生物应用研究 | 第14-21页 |
·SPR 生物应用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SPR 基本理论 | 第23-40页 |
·表面等离子体波(SPW)的基本性质 | 第23-25页 |
·SPR 的多层膜反射理论 | 第25-30页 |
·多层膜中的电场分布 | 第25-29页 |
·反射率的理论推导 | 第29-30页 |
·谱型 SPR 传感器理论分析 | 第30-38页 |
·SPR 反射率曲线的基本特性 | 第30-31页 |
·光谱型 SPR 传感器分析 | 第31-35页 |
·角度谱型 SPR 传感器分析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高通量偏振干涉 SPR 传感方法 | 第40-59页 |
·方案的提出和关键问题 | 第40-42页 |
·系统方案设计 | 第40-41页 |
·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 第41-42页 |
·偏振干涉技术 | 第42-46页 |
·偏振干涉基本理论 | 第42-44页 |
·偏振干涉核心元件设计 | 第44-46页 |
·高通量偏振干涉 SPR 系统搭建 | 第46-50页 |
·元器件的选择 | 第46-47页 |
·传感膜层的制备 | 第47-48页 |
·棱镜的固定和移动系统 | 第48页 |
·软件测试系统 | 第48-49页 |
·最终实现的装置 | 第49-50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0-52页 |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输出量的选择 | 第51-52页 |
·偏振干涉前后的对比 | 第52-54页 |
·光谱曲线的对比 | 第52-53页 |
·点阵图像的对比 | 第53-54页 |
·系统检测性能 | 第54-58页 |
·空间分辨率 | 第54页 |
·灵敏度 | 第54-55页 |
·折射率分辨率 | 第55-57页 |
·检测极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SPR 的荧光参照研究 | 第59-76页 |
·高光谱荧光成像方法和系统搭建 | 第60-66页 |
·高光谱荧光成像机理 | 第60-61页 |
·高光谱荧光成像系统搭建 | 第61-62页 |
·高光谱荧光成像检测性能 | 第62-66页 |
·SPR 高光谱荧光并行成像方法和系统搭建 | 第66-75页 |
·并行成像的提出和设计思路 | 第66-67页 |
·并行成像方法的关键问题 | 第67-69页 |
·SPR 高光谱荧光并行成像系统搭建 | 第69-70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系统的检测性能 | 第71-73页 |
·并行成像结果的参照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生物应用 | 第76-86页 |
·DNA 杂交实验 | 第76-82页 |
·DNA 探针和互补序列 | 第76-77页 |
·DNA 探针阵列的点制 | 第77页 |
·芯片制备条件 | 第77-79页 |
·实验基本流程 | 第79-8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0-82页 |
·蛋白反应实验 | 第82-84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82-83页 |
·实验基本流程 | 第83-8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105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6-87页 |
·创新点 | 第87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7-105页 |
·长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RSPR)基本原理 | 第88-90页 |
·偏振干涉对称型 LRSPR 方法的提出和模拟求证 | 第90-93页 |
·偏振干涉对称型 LRSPR 系统搭建 | 第93-97页 |
·系统检测性能和指标 | 第97-99页 |
·生物应用研究 | 第99-103页 |
·LRSPR 激发荧光 | 第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