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研究的缘由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主要思想、重点、难点 | 第17-18页 |
·主要思想 | 第17-18页 |
·重点 | 第18页 |
·难点 | 第18页 |
·研究思路、方法、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新生代农民工和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 第22-23页 |
·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价值观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价值观的特征 | 第24-27页 |
第3章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 第27-33页 |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29页 |
·价值观本身的可教育性 | 第27页 |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可塑性 | 第27-28页 |
·价值冲突积极影响的可引导性 | 第28-29页 |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3页 |
·转型时期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冲突 | 第29页 |
·价值观对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引导作用 | 第29-30页 |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30-33页 |
第4章 无锡市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及分析 | 第33-51页 |
·无锡市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问卷调查 | 第33-34页 |
·调查对象及范围 | 第33页 |
·抽样方案 | 第33页 |
·问卷的说明 | 第33-34页 |
·无锡市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 | 第34-44页 |
·自我价值观 | 第34-36页 |
·政治价值观 | 第36-37页 |
·经济价值观 | 第37-38页 |
·职业价值观 | 第38-40页 |
·道德价值观 | 第40-41页 |
·休闲审美观 | 第41-42页 |
·婚恋价值观 | 第42-44页 |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问题 | 第44-46页 |
·政治意识增强与政治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 | 第44页 |
·经济收入过低与消费欲望过高之间的矛盾 | 第44-45页 |
·自我意识强烈与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 第45页 |
·道德意识强烈与道德行为落后之间的矛盾 | 第45页 |
·融入城市愿望强烈与城市融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 第45-46页 |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1页 |
·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 | 第46-47页 |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因素 | 第47-49页 |
·价值观的因素 | 第49-51页 |
第5章 转型时期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设的对策 | 第51-65页 |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的目标 | 第51-52页 |
·基础目标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稳定 | 第51页 |
·发展目标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社会融入 | 第51-52页 |
·最终目标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 第52页 |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的原则 | 第52-55页 |
·政府主导与社会各主体协同参与的统一 | 第52-53页 |
·增强主体意识与丰富价值客体的统一 | 第53-54页 |
·新生代农民工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 第54-55页 |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路径分析 | 第55-65页 |
·消除户籍制度的障碍 | 第55-56页 |
·完善就业制度 | 第56-57页 |
·建设惠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7-58页 |
·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 第58-59页 |
·发挥工会维权的作用 | 第59-60页 |
·发挥社区的作用 | 第60-61页 |
·广泛发挥媒体的作用 | 第61-62页 |
·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附录 1: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 | 第73-77页 |
附录 2: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统计 | 第77-79页 |
附录 3:作者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