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民间金融基本理论概述 | 第18-30页 |
·民间金融的理论概述 | 第18-22页 |
·民间金融及其内涵 | 第18-19页 |
·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对比分析 | 第19-20页 |
·与民间金融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20-22页 |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形式及特征 | 第22-25页 |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我国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 | 第23-24页 |
·我国民间金融的特征 | 第24-25页 |
·民间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 第25-29页 |
·民间金融对经济的正面效应 | 第25-27页 |
·民间金融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民间金融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5页 |
·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范明显不足 | 第30-31页 |
·民间金融监管制度空缺 | 第31-33页 |
·监管主体不明确 | 第31-32页 |
·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混乱 | 第32-33页 |
·监管措施过于简化和单一 | 第33页 |
·民间金融担保模式不够规范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不同国家和地区民间金融法律监管制度比较研究 | 第35-47页 |
·发达国家的民间金融 | 第35-38页 |
·美国:信用合作社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管理 | 第35-36页 |
·英国:PFI 融资模式 | 第36页 |
·德国:信用合作社与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 第36-38页 |
·日本:Mujin 金融法案 | 第38页 |
·发展中国家民间金融法律制度分析 | 第38-41页 |
·印度:多种融资方式并重 | 第38-40页 |
·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发展颇具特色 | 第40-41页 |
·民间金融的台湾模式 | 第41-42页 |
·台湾民间金融概况 | 第41-42页 |
·台湾合会的立法实践 | 第42页 |
·不同国家和地区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分析 | 第42-45页 |
·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共性 | 第42-44页 |
·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差异性 | 第44-45页 |
·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民间金融法律监管制度的借鉴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民间金融法律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 第47-59页 |
·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 | 第47-48页 |
·构建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 | 第48-51页 |
·确立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 | 第49-50页 |
·确立民间金融的监管原则 | 第50页 |
·从法律层面正确区分民间借贷与其他融资行为 | 第50-51页 |
·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 | 第51-55页 |
·宏观层面的引导 | 第51-52页 |
·引导民间金融与产业资本对接 | 第52-53页 |
·引导民间金融与政府资本对接 | 第53-54页 |
·引导民间金融与金融资本对接 | 第54-55页 |
·完善民间金融相应的配套制度 | 第55-58页 |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55页 |
·设立风险预警机制 | 第55-56页 |
·健全民间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 第56-57页 |
·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