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 ·政策背景 | 第12-14页 |
| ·实践背景 | 第14-1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独立居住地块 | 第18页 |
| ·容积率“值域化” | 第18-19页 |
|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9-22页 |
| ·确立明晰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采用适宜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建立客观的分析体系 | 第21-22页 |
| ·国内外容积率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 ·国外以及港台地区的容积率控制实践 | 第22-23页 |
| ·国内容积率理论的发展 | 第23-27页 |
| 2 居住地块容积率指标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 第27-43页 |
| ·容积率对居住用地开发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现行容积率指标控制的主要方法与不足 | 第28-35页 |
| ·容积率确定的主要方法 | 第29-33页 |
| ·现行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 | 第33-35页 |
| ·容积率值域化的内涵 | 第35-38页 |
| ·容积率“值域化”提出的目的 | 第35-36页 |
| ·容积率“值域化”的适用性 | 第36-37页 |
| ·容积率“值域化”控制中的公共利益 | 第37-38页 |
| ·容积率“值域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 ·住区容积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 ·基于公共利益的影响因子的选取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3 居住人口密度影响下的独立居住地块容积率模型构建 | 第43-53页 |
| ·人口高密度下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的原因剖析 | 第43-46页 |
| ·开发商大规模囤地 | 第43-45页 |
| ·土地的低效利用 | 第45-46页 |
| ·人口高密度下城市住区发展模式 | 第46-49页 |
| ·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发展模式 | 第46-48页 |
| ·高容积率—低建筑密度发展模式 | 第48-49页 |
| ·人口密度影响下的居住地块容积率区间赋值 | 第49-52页 |
|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标 E | 第49-50页 |
| ·人口密度与住区容积率的内涵关系 | 第50-51页 |
| ·容积率计算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4 日照标准约束下的独立居住地块容积率模型构建 | 第53-73页 |
| ·住宅日照标准的相关规定 | 第53-55页 |
| ·日照间距常用的计算方法 | 第55-59页 |
| ·传统的日照间距系数法 | 第56-57页 |
| ·建筑日照软件分析 | 第57-59页 |
| ·基于“非线性”遗传算法的最大容积率求解 | 第59-63页 |
| ·“非线性”遗传算法对最大容积率求解的意义 | 第59-60页 |
| ·遗传算法的介绍 | 第60-61页 |
| ·计算机辅助下遗传算法的使用 | 第61-63页 |
| ·日照约束下居住地块容积率区间 | 第63-72页 |
| ·条件限定 | 第63-64页 |
| ·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 ·初始群体的产生 | 第65-66页 |
| ·遗传计算 | 第66-67页 |
| ·最大包络体及容积率推算 | 第67-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影响下的独立居住地块容积率模型构建 | 第73-89页 |
|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绿地规划指标 | 第73-76页 |
| ·住区绿地面积计算方法 | 第73-74页 |
| ·绿地规划指标 | 第74-76页 |
|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绿地规划的指标分析 | 第76-78页 |
| ·整体把握绿地率 | 第76-77页 |
| ·重点控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 第77-78页 |
| ·满足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与日照要求的居住地块容积率区间 | 第78-87页 |
| ·研究条件的限定 | 第78-80页 |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与住区容积率的内涵关系 | 第80-82页 |
| ·容积率计算 | 第82-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6 停车位影响下的独立居住地块容积率模型构建 | 第89-111页 |
| ·居住区停车发展需求态势分析 | 第90-92页 |
| ·住区停车方式的分类与选择 | 第92-99页 |
| ·住区停车方式的分类 | 第92-97页 |
| ·住区停车方式的选择趋势 | 第97-99页 |
| ·住区地下停车位的设置与机械停车方式的运用 | 第99-103页 |
| ·地下集中停车位的设置 | 第99-101页 |
| ·地面机械式停车方式的运用 | 第101-103页 |
| ·停车位指标控制下的容积率区间赋值 | 第103-110页 |
| ·住区停车位指标的限定 | 第103-106页 |
| ·住区停车率与容积率关系的构建 | 第106-108页 |
| ·容积率计算 | 第108-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7 独立居住地块容积率“值域化”综合模型与实例验证 | 第111-123页 |
| ·独立居住地块的容积率综合值域区间 | 第111-113页 |
| ·独立居住地块容积率“值域化”综合模型构建的意义 | 第111页 |
| ·独立居住地块容积率值域化综合模型的构建 | 第111-113页 |
| ·独立居住地块容积率值域化实例验证 | 第113-122页 |
| ·西安高新区土地开发与建设回顾 | 第113-116页 |
| ·西安高新区居住用地的整体开发现状 | 第116-119页 |
| ·西安高新区代表性居住用地容积率综合约束模型调整建议 | 第119-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 8 结语 | 第123-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5页 |
| 图录 | 第135-137页 |
| 表录 | 第137-139页 |
| 附录 西安市高新区 35 个居住用地样本地块指标统计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