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及行文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20-28页 |
| ·弱势群体和非弱势群体 | 第20-22页 |
| ·弱势群体 | 第20-21页 |
| ·非弱势群体 | 第21-22页 |
| ·弱势心态 | 第22-25页 |
| ·心态 | 第22-24页 |
| ·弱势心态 | 第24页 |
| ·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 | 第24-25页 |
| ·道德责任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表现及危害 | 第28-41页 |
| ·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调查研究 | 第28-32页 |
| ·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 | 第28页 |
| ·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表现 | 第28-32页 |
| ·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成因 | 第32-38页 |
| ·经济收入 | 第32-33页 |
| ·文化背景 | 第33-34页 |
| ·个性特征 | 第34页 |
| ·心态失衡 | 第34-38页 |
| ·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危害 | 第38-41页 |
| ·对个体的危害:降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 | 第39-40页 |
| ·对社会的危害:形成群体效应,降低社会信任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道德责任对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作用机制 | 第41-47页 |
| ·以道德责任推崇的义利观,转变非弱势群体的主观认知 | 第41-42页 |
| ·以道德责任追求的精神境界,培育非弱势群体的社会情感 | 第42-44页 |
| ·以道德责任的价值判断标准,调整非弱势群体的价值取向 | 第44-45页 |
| ·以道德责任的行为规范,引导非弱势群体的行为方式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基于道德责任的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矫正策略 | 第47-54页 |
| ·引导非弱势群体持负责任心态,加强道德修养的主体性策略 | 第47-49页 |
| ·提升个人心理能力,培养道德意识,增强幸福感 | 第47-49页 |
| ·提高社会群体的适应能力 | 第49页 |
| ·引导非弱势群体持负责任心态,加强道德修养的社会性策略 | 第49-54页 |
| ·培育合理价值观 | 第49-50页 |
| ·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视民生建设 | 第50-51页 |
| ·保持信息畅通,深入道德责任理念,引导主流价值观念 | 第51-52页 |
| ·加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 第54-55页 |
|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