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信中心动态秘密共享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门限秘密共享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解决的问题 | 第14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 第15-24页 |
·相关数论知识 | 第15-17页 |
·有限域 | 第15页 |
·模运算和同余 | 第15-16页 |
·乘法的逆元 | 第16-17页 |
·大素数及其判定方法 | 第17页 |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 第17-21页 |
·概述 | 第17-18页 |
·RSA 密码体制 | 第18-19页 |
·ELGamal 密码体制 | 第19-20页 |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 第20-21页 |
·典型的数字签名 | 第21-23页 |
·RSA 数字签名 | 第21-22页 |
·ELGamal 数字签名 | 第22页 |
·椭圆曲线数字签名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门限秘密共享的研究 | 第24-34页 |
·门限秘密共享的基本思想 | 第24页 |
·经典门限秘密共享 | 第24-27页 |
·Shamir 的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 第24-25页 |
·Blakley 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 第25页 |
·Asmuth-Bloom 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 第25-26页 |
·Kamin 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 第26-27页 |
·可验证门限秘密共享 | 第27-29页 |
·概述 | 第27页 |
·Feldman VSS 方案 | 第27-28页 |
·Pedersen VSS 方案 | 第28-29页 |
·无可信中心秘密共享 | 第29-30页 |
·概述 | 第29页 |
·Harn 无可信中心群签名方案 | 第29-30页 |
·动态秘密共享 | 第30-33页 |
·概述 | 第30-31页 |
·Herzberg 动态秘密共享方案 | 第31-32页 |
·许春香的动态防欺诈秘密共享方案 | 第32-33页 |
·多秘密共享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无可信中心动态秘密共享的认证方案 | 第34-44页 |
·系统架构 | 第34-35页 |
·系统设计 | 第35-37页 |
·系统流程 | 第35-36页 |
·功能模块设计 | 第36页 |
·算法设计 | 第36-37页 |
·基于无可信中心动态秘密共享的认证方案 | 第37-41页 |
·初始化 | 第37页 |
·秘密份额和系统公钥的产生 | 第37-38页 |
·用户证书的创建和验证 | 第38-39页 |
·秘密份额的动态更新 | 第39页 |
·参与者的增加和删除 | 第39-41页 |
·方案分析 | 第41-43页 |
·方案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 第41页 |
·新增参与者秘密份额的有效性分析 | 第41-42页 |
·删除参与者的有效性分析 | 第42页 |
·方案的主要特点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原型系统的实现 | 第44-54页 |
·运行环境 | 第44页 |
·原型系统实现 | 第44-53页 |
·系统初始化 | 第44-45页 |
·秘密份额和系统公钥的产生 | 第45-47页 |
·份额的动态更新 | 第47-49页 |
·增加和删除参与者 | 第49-52页 |
·用户公钥证书的创建与验证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总结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研究的课题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