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研究
目录 | 第1-6页 |
Content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批评家》的生命历程 | 第17-22页 |
·《批评家》的生成土壤 | 第17-19页 |
·政治指引 | 第17页 |
·同类刊物的启迪 | 第17-18页 |
·深厚的文化传统 | 第18-19页 |
·《批评家》的创刊 | 第19-20页 |
·《批评家》的停刊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批评家》的主体特征 | 第22-32页 |
·从文学视角看《批评家》 | 第22-28页 |
·《批评家》的栏目格局设计 | 第22-24页 |
·《批评家》的编创队伍 | 第24-27页 |
·《批评家》刊物特色 | 第27-28页 |
·从传播学角度看《批评家》 | 第28-32页 |
·《批评家》的编辑策略 | 第28-29页 |
·《批评家》的传播学意义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批评家》文本内涵考察 | 第32-51页 |
·“评论家与评论”:突出刊物特色 | 第32-37页 |
·“文艺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汇集百家学说 | 第37-43页 |
·“评坛新人园地”:年轻人的争鸣台 | 第43-51页 |
第四章 《批评家》与八十年代文学批评刊物同观 | 第51-59页 |
·《当代文艺思潮》:立足于时代思潮的前沿 | 第51-55页 |
·开拓并推动新文学思潮 | 第51-53页 |
·倡导新观念和新方法 | 第53-55页 |
·《批评家》:立足于山西的“批评者” | 第55-59页 |
·突出地域色彩 | 第56-57页 |
·发掘、培养新人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表 | 第62-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