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相邻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刚性地基假定 | 第8页 |
| ·土-结构相互作用 | 第8-9页 |
| ·土-结构群相互作用 | 第9-10页 |
| ·土-相邻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可研性及分析方法 | 第10-13页 |
| ·土-相邻结构相互作用的可研性 | 第10-11页 |
| ·土-相邻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11-13页 |
| ·土-结构群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 ·土-结构相互作用研究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 第1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土-相邻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基本理论 | 第19-33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结构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19-20页 |
| ·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 ·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第20页 |
| ·岩土介质的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20-26页 |
| ·基本内容 | 第20-23页 |
| ·分析模型 | 第23-26页 |
| ·土-相邻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动力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基本内容 | 第26-27页 |
| ·动力平衡方程 | 第27页 |
| ·人工边界问题 | 第27-29页 |
| ·粘性边界 | 第28页 |
| ·粘弹性边界与弹性边界 | 第28-29页 |
| ·透射边界 | 第29页 |
| ·地震动特性及地震动输入 | 第29-30页 |
| ·地震动特性 | 第29-30页 |
| ·地震动输入 | 第30页 |
| ·接触面单元 | 第30-33页 |
| ·接触面本构关系 | 第30-31页 |
| ·接触面单元计算模型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土-相邻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33-44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分析模型 | 第34-44页 |
| ·模型参数 | 第34-39页 |
| ·地震波选取 | 第39页 |
| ·人工边界选取和处理 | 第39-41页 |
| ·阻尼 | 第41页 |
| ·等参单元 | 第41-42页 |
| ·分析法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土-相邻结构相互作用模态分析 | 第44-64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模态分析 | 第44-62页 |
| ·改变结构间净距 | 第44-48页 |
| ·改变上部结构刚度 | 第48-52页 |
| ·改变基础性质 | 第52-56页 |
| ·改变地基土特性 | 第56-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土-相邻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64-93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地震时程分析 | 第64-90页 |
| ·结构间净距的影响 | 第64-69页 |
| ·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 第69-74页 |
| ·基础性质的影响 | 第74-81页 |
| ·地基土特性的影响 | 第81-90页 |
| ·小结分析 | 第90-93页 |
| ·剪力影响分析 | 第90-91页 |
| ·位移影响分析 | 第91-93页 |
| 第六章 明置基础与埋置基础对比分析 | 第93-102页 |
| ·引言 | 第93页 |
| ·埋置基础与明置基础对比分析 | 第93-101页 |
| ·埋置基础模型 | 第93页 |
| ·模态分析对比 | 第93-96页 |
| ·时程分析对比 | 第96-101页 |
| ·小结分析 | 第101-10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 ·结论 | 第102-103页 |
| ·展望与建议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