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袭警犯罪的概念及其类型 | 第12-24页 |
(一) 袭警犯罪的概念 | 第12-20页 |
1. 已有"袭警"概念 | 第12-13页 |
2. 本文袭警犯罪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3. 袭警犯罪的行为特征及其类型 | 第18-20页 |
(二) 袭警犯罪的类型 | 第20-24页 |
1. 伴生性袭警与纯粹的袭警 | 第20-21页 |
2. 次生袭警与原发袭警 | 第21-22页 |
3. 有预谋袭警、随机袭警和激情袭警 | 第22页 |
4. 罪犯袭警、刑事被告人袭警等 | 第22页 |
5. 报复性袭警及拒捕型袭警等目的型袭警 | 第22-23页 |
6. 日常执法过程中的袭警、群体性事件中的袭警 | 第23页 |
7. 冲突袭警与担当袭警 | 第23-24页 |
二、袭警犯罪的原因及其危害 | 第24-33页 |
(一) 袭警犯罪的原因 | 第24-29页 |
1. 公众"仇警"心态 | 第24-25页 |
2. 媒体"丑警"宣传 | 第25-26页 |
3. 警察职能泛化 | 第26页 |
4. 警察自我约束过度 | 第26-27页 |
5. 警察待遇偏低 | 第27-28页 |
6. "袭警"成本低廉 | 第28-29页 |
(二) 袭警犯罪的危害 | 第29-33页 |
1. 袭警犯罪的危害 | 第29-31页 |
2. 袭警犯罪与诸危害作用机制 | 第31-33页 |
三、我国袭警行为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一) 我国袭警犯罪形势分析 | 第33-35页 |
(二) 我国与国外袭警犯罪致害情况比较分析 | 第35页 |
(三) 在民警伤亡数字之外的评估 | 第35-37页 |
四、袭警犯罪预防 | 第37-45页 |
(一) 国家预防对策 | 第37-39页 |
1. 加快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促进社会和谐 | 第37-38页 |
2. 革新袭警法律规制体系 | 第38页 |
3. 着力解决警力不足、搞好公安经费保障 | 第38-39页 |
4. 优化各级警察领导班子知识结构 | 第39页 |
(二) 警察组织对策 | 第39-42页 |
1. 改革警察培训体制,切实提高民警素质 | 第39-40页 |
2. 引导民警加强自律,改善警民关系,恢复警察权威 | 第40-41页 |
3. 还枪于警、强化装备,实施"矛锐盾固"硬件工程 | 第41页 |
4.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优化执法环境 | 第41-42页 |
5. 有效运行内部监督体系 | 第42页 |
6. 对袭警犯罪进行统计及调研,严厉打击袭警犯罪 | 第42页 |
(三) 警察个体对策 | 第42-45页 |
1. 做好学习和实践的结合,真正树立和践行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第42-43页 |
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 第43-44页 |
3. 注重日常生活小节,自觉维护警察形象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