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概述 | 第14-24页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 第14-16页 |
·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 | 第14-15页 |
·列宁的发展观 | 第15-16页 |
·我国历届领导人对科学发展观的探索 | 第16-24页 |
·毛泽东的发展观 | 第16-18页 |
·邓小平的发展观 | 第18-19页 |
·江泽民的发展观 | 第19-21页 |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 第21-24页 |
3 我国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34页 |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 第24-26页 |
·经济快速增长 | 第24-25页 |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第25-26页 |
·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6-31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难度加大 | 第26-28页 |
·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调 | 第28-30页 |
·经济与资源利用失调 | 第30-31页 |
·经济与环境保护失调 | 第31页 |
·制约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因素 | 第31-34页 |
·经济体制不完善 | 第31-32页 |
·政绩考核指标单一 | 第32页 |
·经济发展方式落后 | 第32页 |
·科技发展水平低 | 第32页 |
·原有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 | 第32-34页 |
4 产业结构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 第34-44页 |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 | 第34-35页 |
·产业结构的含义 | 第34页 |
·产业结构失衡的含义 | 第34页 |
·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 | 第34-35页 |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 第35-38页 |
·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低 | 第35-36页 |
·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和谐 | 第36-37页 |
·产业结构虚高度化 | 第37页 |
·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严重 | 第37-38页 |
·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 第38-41页 |
·体制因素 | 第38-39页 |
·产业政策 | 第39-41页 |
·产业结构失衡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41-44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经济增长 | 第41-42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资源浪费 | 第42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剧环境污染 | 第42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社会关系恶化 | 第42-44页 |
5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 第44-49页 |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 第44-46页 |
·依靠市场力量为结构调整铺路 | 第44页 |
·加大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第44页 |
·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计划与产业政策 | 第44-45页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信息化建设 | 第45页 |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 第45-46页 |
·国外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9页 |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第46页 |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变革 | 第46-47页 |
·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 第47页 |
·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第47页 |
·增加科技投资、提高创新能力 | 第47-48页 |
·环保、资源利用与经济目标齐头并举 | 第48-49页 |
6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 第49-53页 |
·制定配套的产业政策 | 第49-50页 |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 第49页 |
·制定符合国情和全球化要求的产业政策 | 第49页 |
·产业政策重点突出 | 第49-50页 |
·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 | 第50页 |
·努力贯彻行政体制改革 | 第50页 |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 第50页 |
·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考评机制 | 第50页 |
·切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50-52页 |
·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第50-51页 |
·加大投资,积极推动知识产业发展 | 第51页 |
·继续推进科技产业的发展 | 第51-52页 |
·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 | 第52-53页 |
·整治环境,注重群众健康 | 第52页 |
·协调科技与经济发展,造福人类 | 第52-53页 |
7 结束语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3页 |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