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铁路编组站基本情况分析 | 第17-39页 |
·全路编组站布局概述 | 第17-26页 |
·铁路路网布局 | 第17-20页 |
·路网中编组站布局 | 第20-26页 |
·全路编组站固定设施及能力现状分析 | 第26-39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 | 第26-29页 |
·编组站能力现状 | 第29-38页 |
·编组站存在问题 | 第38-39页 |
3 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协调评价指标分析 | 第39-60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协调配置技术标准分析 | 第39-42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协调配置基本原则 | 第39-40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技术标准 | 第40-42页 |
·编组站与衔接线路的技术标准 | 第42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协调分析 | 第42-47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协调原则 | 第42-43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的协调 | 第43-47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协调评价指标 | 第47-60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与干线技术标准协调指标 | 第47-50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协调指标 | 第50-57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 第57-60页 |
4 基于DEA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协调评价 | 第60-78页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60-63页 |
·常用评价方法分析 | 第60-61页 |
·DEA方法概述 | 第61-63页 |
·基于DEA的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协调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63-70页 |
·基于DEA的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协调评价方法框架 | 第63-65页 |
·基于DEA的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65-66页 |
·基于DEA的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评价模型 | 第66-67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67-68页 |
·模型的有效性 | 第68-69页 |
·改进DEA模型及求解 | 第69-70页 |
·编组站固定设施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 第70-78页 |
·应用传统DEA模型评价 | 第70-75页 |
·应用改进DEA模型评价 | 第75-77页 |
·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表1 2009年部控40个编组站主要生产指标情况表 | 第83-85页 |
附表2 2010年部控40个编组站主要生产指标情况表 | 第85-87页 |
附表3 2011年部控40个编组站主要生产指标情况表 | 第87-89页 |
作者简历 | 第89-9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