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13页 |
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第13页 |
3. 采用比较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四)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基础理论 | 第15-19页 |
(一) 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 | 第15页 |
(二) 个人理财业务的分类 | 第15-16页 |
(三) 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17页 |
2.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7页 |
3. 市场细分理论 | 第17-18页 |
4. 市场营销理论 | 第18-19页 |
二、 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 | 第19-26页 |
(一)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阶段比较分析 | 第19-21页 |
1. 美国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2. 中国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二)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第21-26页 |
1. 美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 | 第21-22页 |
2. 中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 | 第22-26页 |
三、 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环境的比较分析 | 第26-33页 |
(一) 中美金融环境的比较分析 | 第26-28页 |
1. 中美金融市场成熟度比较 | 第26页 |
2. 中美商业银行发展程度比较 | 第26-27页 |
3. 中美公民个人信用比较 | 第27页 |
4. 中美公民理财教育比较 | 第27-28页 |
(二) 中美财富环境的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1. 中美居民收入与消费比较 | 第28-30页 |
2. 中美投资者理财观念比较 | 第30页 |
(三) 中美法律环境的比较分析 | 第30-33页 |
1. 美国的法律环境 | 第30-31页 |
2. 中国的法律环境 | 第31-33页 |
四、 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内部运营的比较分析 | 第33-44页 |
(一) 个人理财业务产品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33-38页 |
1. 美国商业银行典型的个人理财产品 | 第33-35页 |
2. 中国商业银行典型的个人理财产品 | 第35-37页 |
3. 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比较 | 第37-38页 |
(二) 个人理财业务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1. 美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 | 第38页 |
2.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 | 第38-40页 |
(三) 个人理财业务营销渠道的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1. 中美两国营销渠道对比 | 第40-41页 |
2. 中美两国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对比 | 第41-42页 |
(四) 个人理财业务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1. 中美商业银行理财人员准入条件差异 | 第42-43页 |
2. 中美商业银行理财人员专业技能差异 | 第43-44页 |
五、 美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中国的启示 | 第44-51页 |
(一) 开展多元化的产品创新 | 第44-45页 |
1. 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细分 | 第44页 |
2. 加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力度 | 第44-45页 |
3. 提高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塑造力 | 第45页 |
(二) 推进混业化的经营模式 | 第45-46页 |
(三) 拓展智能化的营销渠道 | 第46-47页 |
1. 构建立体化的营销模式 | 第46页 |
2. 营造专业化的管理模式 | 第46-47页 |
(四) 培养专业化的理财人员 | 第47-48页 |
(五) 创造稳健的外部环境 | 第48-51页 |
1. 加快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 | 第48页 |
2. 构建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 | 第48-49页 |
3.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 | 第49-50页 |
4. 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