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设计思想 | 第11-25页 |
| ·概述 | 第11页 |
| ·有机荧光染料的种类及主要特点 | 第11-18页 |
| ·荧光素类 | 第12-13页 |
| ·罗丹明类 | 第13-14页 |
| ·香豆素类 | 第14-15页 |
| ·BODIPY 类 | 第15页 |
| ·苝酰亚胺类 | 第15-16页 |
| ·咪唑类 | 第16-17页 |
| ·菁染料类 | 第17-18页 |
| ·1,8-萘酰亚胺类荧光染料的性能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1,8-萘酰亚胺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 第18页 |
| ·4-位取代及 N 和 4-位双取代的 1,8-萘酰亚胺 | 第18-20页 |
| ·N 及 3,4-位均取代的 1,8-萘酰亚胺 | 第20-21页 |
| ·N 及 4,5-位均取代的 1,8-萘酰亚胺 | 第21-22页 |
| ·酰胺位取代成环的 1,8-萘酰亚胺 | 第22-23页 |
| ·萘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应用 | 第23-24页 |
| ·荧光增白剂 | 第23页 |
| ·荧光染料 | 第23-24页 |
| ·荧光探针 | 第24页 |
| ·药物合成 | 第24页 |
| ·本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仪器、试剂和药品 | 第25-29页 |
| ·仪器 | 第25页 |
| ·试剂和药品 | 第25-29页 |
| 第三章 基于双氰基-咪唑和 4-氨基-萘酰亚胺共同构筑的同分异构体的合成与光谱性质表征 | 第29-4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 ·光谱测试所需溶液的配置 | 第30-31页 |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溶液的配置 | 第30-31页 |
| ·化合物的 1-6 的合成路线 | 第31-35页 |
| ·化合物 1 的合成路线与结构表征 | 第31-32页 |
| ·化合物 2 和 3 的合成路线与结构表征 | 第32-33页 |
| ·化合物 4 的合成路线与结构表征 | 第33-34页 |
| ·化合物 5 和 6 的合成路线与结构表征 | 第34-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 ·萘酰亚胺类衍生物分子结构的确定 | 第35-37页 |
| ·化合物 1-6 的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性质 | 第37-39页 |
| ·斯托克斯位移和Δf 的关系曲线 | 第39-40页 |
| ·萘酰亚胺类衍生物分子的荧光量子产率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基于 4-位不同取代基的萘酰亚胺类分子的合成与光谱性质表征 | 第43-55页 |
| ·研究意义 | 第43页 |
| ·光谱测试所需溶液的配置 | 第43-44页 |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溶液的配置 | 第43-44页 |
| ·化合物 7-12 的合成合成路线 | 第44页 |
| ·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44-49页 |
| ·化合物 7 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44-45页 |
| ·化合物 8 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45-46页 |
| ·化合物 9 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46-47页 |
| ·化合物 10 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47-48页 |
| ·化合物 11 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48页 |
| ·化合物 12 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 ·化合物 1 和 7-10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 | 第49-51页 |
| ·化合物 11-12 的光谱性质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 第五章 基于 ICT 机理的萘酰亚胺类 Cu(II)探针的设计与研究 | 第55-69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光谱测试所需溶液的配置 | 第55页 |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溶液的配置 | 第55页 |
| ·化合物 L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55-58页 |
| ·合成路线的探讨 | 第55-56页 |
| ·合成步骤和结构表征 | 第56-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 ·不同溶剂对化合物 L 的吸收和荧光的影响 | 第58-59页 |
| ·酸度对化合物 L 的吸收和荧光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化合物 L 和不同过渡金属离子作用后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60-62页 |
| ·化合物 L 和 Cu~(2+)相互作用后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62-64页 |
| ·化合物 L 和 Cu~(2+)的 Job’plot | 第64-65页 |
| ·化合物 L -Cu~(2+)和其它金属离子之间的竞争实验 | 第65-66页 |
| ·化合物 L 和 Cu~(2+)络合后和不同阴离子作用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附录 | 第79-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