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二、 研究的视角及意义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山林情结——蓝怀昌小说中的自然书写 | 第14-28页 |
第一节 自然之生 | 第14-18页 |
一、 《相思红》瑶寨自然环境的生命力 | 第14-17页 |
二、 《波努河》的自然状态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自然之和 | 第18-24页 |
一、 人与植物:生命的关联 | 第19-20页 |
二、 人与动物的关系 | 第20-24页 |
第三节 自然之美 | 第24-28页 |
一、 美好自然环境中人的美好品格 | 第24-26页 |
二、 波努河的意象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山林失色——蓝怀昌小说中的生态失衡 | 第28-43页 |
第一节 江河污浊 | 第28-32页 |
一、 流江市初现的污浊 | 第28-29页 |
二、 《一个死者的婚礼》的自然悄变 | 第29-32页 |
第二节 社会裂变 | 第32-38页 |
一、 女性地位的变迁 | 第32-36页 |
二、 《波努河》:从和谐走向背离 | 第36-37页 |
三、 《一个死者的婚礼》:在对抗中毁灭和崩溃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精神失衡 | 第38-43页 |
一、 《相思红》:征服自然——人类的狂妄自大行为 | 第38-40页 |
二、 《波努河》:片面追求物欲——人类的迷失和自我压迫 | 第40-41页 |
三、 《一个死者的婚礼》:欲望膨胀——人的异化和灭绝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寻回山林——蓝怀昌小说中的生态救赎 | 第43-53页 |
第一节 密洛陀的余音 | 第43-45页 |
一、 《密洛陀》的生态观 | 第43-44页 |
二、 《密洛陀》对蓝怀昌小说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寻找家园 | 第45-50页 |
一、 瑶族文化生态的演进 | 第45-48页 |
二、 《一个死者的婚礼》:文化开放中如何坚守民族传统 | 第48-49页 |
三、 蓝怀昌小说中寻找家园的模式 | 第49-50页 |
第三节 诗意地生存 | 第50-53页 |
一、 诗化的语言和思维 | 第50-51页 |
二、 诗意的行为和生活 | 第51-53页 |
结语:蓝怀昌小说的生态品格 | 第53-55页 |
一、 不自觉的生态意识 | 第53页 |
二、 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之路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一:蓝怀昌采访手记 | 第57-60页 |
附录二:再访蓝怀昌 | 第60-62页 |
附录三:资料图片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