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儒法行政思想比较及其现代价值解释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导论第10-18页
   ·选题的提出第10-11页
   ·文献综述第11-14页
     ·已有的研究成果第11-14页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4页
   ·本文研究问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第14-16页
     ·概念界定第14-15页
     ·研究思路第15-16页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16-18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研究意义第17-18页
2. 儒法行政思想的产生背景比较第18-21页
   ·儒法行政思想产生背景的相同之处第18页
   ·儒法行政思想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第18-20页
     ·儒家行政思想形成的背景第18-19页
     ·法家行政思想形成的背景第19-20页
   ·结论第20-21页
3 儒法行政思想的发展历程比较第21-52页
   ·儒法行政思想的产生与对立时期第21-31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行政思想第21-25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行政思想第25-31页
     ·小结第31页
   ·儒法行政思想的斗争与融合时期第31-39页
     ·秦汉时期的儒家行政思想第32-34页
     ·秦汉时期的法家行政思想第34-39页
     ·小结第39页
   ·儒法行政思想再次争鸣的时期第39-4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行政思想第40-4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家行政思想第41-44页
     ·小结第44页
   ·儒家行政思想独尊的时期第44-49页
     ·隋唐至明代前期的儒家行政思想第45-47页
     ·隋唐至明代前期的儒家对法家行政思想的吸收第47-49页
     ·小结第49页
   ·僵化的儒家行政思想的突破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4 儒法行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比较第52-66页
   ·儒法行政思想具有差异的前提基础——不同的人性假设第52-53页
     ·儒家行政思想的人性假设——性善论第52页
     ·法家行政思想的人性假设——性恶论第52-53页
   ·儒法行政依据的比较第53-54页
     ·儒家的“人治”理论第53-54页
     ·法家的“法治”理论第54页
     ·儒家“人治”与法家“法治”的融合第54页
   ·儒法行政手段的比较第54-56页
     ·儒家的“德治”“礼治”理论第54-55页
     ·法家的“法治”“刑治”理论第55页
     ·儒家法家融合后的“德主刑辅”理论第55-56页
   ·儒法行政思想行政目的的不同第56-57页
     ·儒家的“富民”王道理论第56页
     ·法家的“富国”霸道理论第56-57页
     ·儒家在大一统王朝时期经世致用的思想第57页
   ·儒法行政思想人才观的不同第57-59页
     ·儒家重视道德的人才观第57-58页
     ·法家重视才能的人才观第58页
     ·大一统时期以德为主、德才兼备的人才观第58-59页
   ·儒法行政思想君臣关系的不同第59-62页
     ·儒家的“尊君重臣”观第59-60页
     ·法家的“尊君抑臣”观第60-61页
     ·大一统时期的“君尊臣卑”观第61-62页
   ·儒法行政思想君民关系的不同第62-63页
     ·儒家的“重民”观第62页
     ·法家的“尊君”观第62-63页
     ·儒家吸收法家思想后的“尊君重民”观第63页
   ·儒法行政思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第63-66页
     ·儒家的“封建”论第63-64页
     ·法家的“郡县”论第64页
     ·大一统时期“郡县为主、封建为辅”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第64-66页
5 儒法行政思想的现代意义第66-78页
   ·儒法行政思想比较的现代意义第66-69页
     ·儒法行政思想比较的结论:儒法互补是中国传统社会行政管理的主导思想第66-67页
     ·行政思想只有在相互争鸣中才能不断发展第67页
     ·儒法思想互补发展的对当代行政管理的价值——中西方行政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第67-69页
   ·儒家、法家具体行政思想向现代意义的转变第69-78页
     ·从“重民”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69-71页
     ·从“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到重视公务员的道德建设第71-73页
     ·从“法治”到依法治国第73-74页
     ·从“唯才是举”到发展多种公务员的任用机制第74-78页
6 结束语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展型党组织建设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
下一篇:贵阳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观山湖区碧海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