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理想国--鲁迅国家构想梳理及当下意义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潮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密涅瓦的猫头鹰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以长城为标志的古中国 | 第14-16页 |
一、沦陷的政治 | 第14页 |
二、崩塌的经济 | 第14-15页 |
三、腐朽的文化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文化断裂带上的一代 | 第16-20页 |
第二章 理想层面的由人而国 | 第20-34页 |
第一节 19 世纪末日本社会主潮 | 第20-22页 |
一、脱亚入欧 | 第20-21页 |
二、“交织着纯情与傲慢”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以国民性问题为基础 | 第22-24页 |
第三节 从“科学”到“本根” | 第24-32页 |
一、以“民族”与“科学”为中心 | 第25-27页 |
二、以“本根”为中心 | 第27-29页 |
三、与维新派的分歧 | 第29-30页 |
四、“新声”的内转 | 第30-32页 |
第四节 出众声成独鸣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沉默后的回归现实 | 第34-53页 |
第一节 20 世纪 10 至 20 年代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无声的原因 | 第35-39页 |
第三节 自我的重塑 | 第39-43页 |
一、自我崇高感的消解 | 第39-40页 |
二、彻底的自我批判 | 第40-42页 |
三、灵魂的救赎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执著现在”的确立 | 第43-45页 |
第五节 由破到立 | 第45-51页 |
一、以“类”进行批判的小说创作 | 第47-48页 |
二、杂文中的文化批判 | 第48-51页 |
第六节 从“是”到“否”的方式转变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鲁迅与苏联 | 第53-72页 |
第一节 20 世纪 20 至 30 年代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同苏联关系的厘清 | 第55-60页 |
一、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 | 第55页 |
二、杂文中对苏联的认知:从冷淡到称赞 | 第55-59页 |
三、对苏联的质疑 | 第59-60页 |
第三节 亲近苏联的原因 | 第60-66页 |
一、世界范围内的时代主潮 | 第60页 |
二、斯拉夫民族精神的吸引 | 第60-62页 |
三、圣徒般的俄国知识分子 | 第62-63页 |
四、对“中国的脊梁”的认可 | 第63-65页 |
五、同理想的“人”的共鸣 | 第65-66页 |
第四节 立足“真的人”的现实选择 | 第66-68页 |
第五节 胡适此期对苏联的向往 | 第68-71页 |
一、胡适对苏联的认识脉络 | 第68-69页 |
二、关注苏联制度的原因 | 第69-71页 |
第六节 假如鲁迅到过苏联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鲁迅和我们 | 第72-81页 |
第一节 鲁迅接受史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基于人的同现实结合 | 第74-77页 |
第三节 回望百年来时路 | 第77-79页 |
第四节 在鲁迅止步的地方 | 第79-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后记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