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朴”的文化内涵及在道家美学中的地位 | 第11-25页 |
(一) “朴”的文化内涵 | 第11-14页 |
1. “朴”字的源流意义 | 第11-12页 |
2. 朴的文化内涵 | 第12-14页 |
(二) “朴”:道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 第14-22页 |
1. 老庄话语中的“美” | 第14-17页 |
2. 朴: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 第17-20页 |
3. 庄子对“朴”之审美意蕴的深化 | 第20-22页 |
(三)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道家的审美理想 | 第22-25页 |
二、道家之“朴”的美学形态 | 第25-37页 |
(一) 朴:天地之大美 | 第25-26页 |
(二)“朴”在道家理想人格中的显现 | 第26-30页 |
1. 朴素:赤子之心的特征 | 第26-27页 |
2. “朴”作为“真人”的审美特征 | 第27-30页 |
(三) 道家之“朴”在艺术中的显现 | 第30-37页 |
1. 诗之朴拙 | 第30-32页 |
2. 词之朴拙 | 第32-33页 |
3. 书之朴拙 | 第33-35页 |
4. 画之朴拙 | 第35-37页 |
三、“朴”的审美机制 | 第37-46页 |
(一) “道”作为“朴”的审美基础 | 第37-38页 |
(二) 道家之“朴”的审美原则:贵天法真 | 第38-39页 |
(三) 道家之“朴”的审美风格:自然、本色 | 第39-42页 |
1. 自然 | 第40-42页 |
2. 本色 | 第42页 |
(四) 道家之“朴”意义及途径 | 第42-46页 |
1. “朴”对人生的意义 | 第43-44页 |
2. 通往“朴”之路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注释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