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军会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会操”概念厘定 | 第10-12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趋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西学东渐语境下清代旧式陆军的嬗变 | 第18-46页 |
第一节 17世纪至19世纪末的西方陆军变革浪潮 | 第18-23页 |
一、17世纪之前的西欧军事演变进程 | 第18-20页 |
二、17-19世纪末的西方军事变革浪潮 | 第20-23页 |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八旗、绿营的传统军事训练 | 第23-35页 |
一、西方传教士与西方军事技术的东传 | 第24-27页 |
二、八旗、绿营的传统军事训练 | 第27-35页 |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晚清陆军的因应 | 第35-45页 |
一、“师夷长技”思想的萌发与八旗、绿营的守成 | 第36-37页 |
二、“中体西用”理论的提出与防军、练军的变革 | 第37-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甲午战后新式军队的军事对抗演习 | 第46-68页 |
第一节 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 | 第46-59页 |
一、新建陆军时期 | 第47-57页 |
二、武卫右军时期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张之洞编练自强军及湖北护军营 | 第59-67页 |
一、自强军时期 | 第60-64页 |
二、自强军的外延——湖北护军营时期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清末新式陆军编练 | 第68-90页 |
第一节 军制变革——从常备军到新式陆军 | 第68-83页 |
一、各省军事改制时期 | 第68-76页 |
二、三十六镇新军编练计划 | 第76-83页 |
第二节 军事训练革新——对西方和日本操法的认知 | 第83-88页 |
一、由英、法操法到德、日陆军操典 | 第83-86页 |
二、日本操法后来者居上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清末新式陆军会操面面观 | 第90-140页 |
第一节 清末新军会操 | 第90-110页 |
一、北洋六镇陆军会操 | 第91-99页 |
二、各省新军会操 | 第99-110页 |
第二节 新军大会操 | 第110-137页 |
一、1905年河间会操 | 第111-117页 |
二、1906年彰德会操 | 第117-123页 |
三、1907年南北洋大操计划 | 第123-124页 |
四、1908年太湖秋操 | 第124-131页 |
五、1909年及1910年停操 | 第131页 |
六、1911年永平秋操 | 第131-137页 |
小结 | 第137-140页 |
第六章 清末新军大会操制度探析 | 第140-154页 |
第一节 新军大会操的领导管理机构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新军大会操的筹备与实施 | 第142-152页 |
一、大会操的筹备 | 第143-149页 |
二、大会操的实施 | 第149-152页 |
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七章 清末新军会操的多维度透视 | 第154-170页 |
第一节 新军会操的多样化特征 | 第154-160页 |
一、对清军传统校阅制度的扬弃 | 第154-156页 |
二、制度完善化 | 第156页 |
三、地域集中性 | 第156-158页 |
四、公开透明化 | 第158-159页 |
五、规模扩大化 | 第159-160页 |
第二节 新军大会操停操原因探微 | 第160-164页 |
一、军费困境 | 第160-161页 |
二、政坛变数 | 第161-162页 |
三、革命因素 | 第162-164页 |
第三节 现代化视野下的新军会操 | 第164-169页 |
一、会操与新军现代化进程 | 第164-167页 |
二、新军大会操制度对中国陆军军事训练之影响 | 第167-169页 |
小结 | 第169-170页 |
结语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2页 |